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包头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大汉海村:一事一议与一个贫困村的蜕变
内蒙古新闻网  11-10-31 16:06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前来收购土豆的货车走在大汉海村的水泥路上

 

  大汉海村,曾经是包头市达茂旗最贫困的一个村庄,村民们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辛。近年来,这个贫困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说,村子里之所以能够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主要归功于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村庄

  大汉海村位于达茂旗乌克镇西北10公里处,全村下辖17个自然村,共有720户、2760名村民。该村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现有耕地面积为27000亩。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17个自然村不规则地散落在四处,人口少的自然村只有十几户人家。

  10月下旬,当记者走进大汉海村时,映入眼帘的绝大多数民居都是破旧不堪的土房子,有的房屋看上去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随便走进几户村民家中,阴暗的屋里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几乎看不到几件值钱的物件。由于这里的大多数村民都是居住在破旧的土房子里,所以极个别的几户村民所居住的砖瓦房就显得特别扎眼。

  一直以来,大汉海村的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村民们的日子就过得稍好一些,可一遇到干旱少雨的年景,村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采访中,村民们告诉记者,几年前,由于生活贫困,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孩子上大学或者有一个家庭成员得一场大病,那生活过得就更艰难了。由于这里是远近出名的贫困村,村里的姑娘大多选择远嫁,而村里的许多小伙子娶媳妇也成了大难题。据大汉海村村支书郭真平介绍,也就是在五六年前,该村人均年收入仅仅只有六七百元钱。

  由于生活贫困,很多村民实在看不到村庄富裕起来的任何希望,只好举家搬离了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这片土地。据郭真平讲,近年来陆续搬离的人口已经占全村人口的30%。采访中,一名村民说:“多年来,村里的人们都想着如何致富,可找不到任何的致富渠道。由于仅靠种地根本赚不到多少钱,许多村民只好外出打工。可是,我们既没有技术,也没有门路,外出打工也赚不到多少钱。有时候,我们都觉得这个村子没有任何希望了,特别绝望。”

  水泥路铺筑农民致富路

  郭真平是个朴实的庄稼汉子,他已经在大汉海村村支书这个职位上干了7年。多年来,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村民都在思谋着如何使村庄摆脱贫困。2009年,郭真平得知国家有一个专门针对农村的,名叫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项目,这个项目的好处就是村民们经过集体讨论,觉得村子当前最需要建设什么,有关部门出钱支持。于是,大汉海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与村民经过多次讨论之后,多数村民都认为阻碍发展的就是交通不便,在村庄与村外数公里的公路之间,急需修建一条水泥路。

  有了目标之后,郭真平等人就开始跑项目。郭真平说:“那时候,我几乎天天呆在旗里跑项目。走进一个办公室,我就软磨硬泡,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大汉海村修水泥路的一事一议项目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

  据介绍,这条水泥路总投资108万元,其中,财政奖补70万元,社会助资30万元,村委会出资2万元,村民出资出劳6万元。资金到位后,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参与下,3公里长的水泥路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便顺利完工了。

  据达茂旗财政局副局长伊拉塔介绍,其实,大汉海村与村外公路之间的距离长达8.5公里,仅凭一事一议一个项目的资金根本无法让村里的水泥路与村外的公里相连接。为了让大汉海村早日摆脱贫困,达茂旗交通局又出资修建了余下的5.5公里水泥路。

  水泥路修通之后,大汉海村与外界的联系从此彻底畅通了。这两年,每个大汉海村村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比如,大汉海村盛产土豆,在没有修通这条水泥路之前,村民们因为运输困难每年都为出售土豆犯愁。如今,每到土豆成熟的季节,前来购买土豆的车辆直接就能开到村民家的田间地头。

  旱地变良田

  修通水泥路的同时,在达茂旗旗委、旗政府高度关注下,有关部门整合包括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在内的各类资金,先后在大汉海村打出了几十眼用于耕地滴灌的深井,还把高压电线也拉进了村子。如此一来,大片的旱地从此都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正因如此,几年来,大汉海村村委会号召村民们大面积种植土豆。2010年,大汉海村获得了大丰收,当年的土豆价格高涨,村民们的腰包鼓了。同年,10多户村民都买上了小轿车。

  村民们大面积栽种土豆,一旦出现滞销,就会有大量的土豆没处存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大汉海村再次争取到了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于今年秋收之前建起了一个可储藏150万公斤土豆的大型储藏窖。储藏窖是采取国家一事一议出资大部分,村民自筹小部分的形式建成的。在建设过程中,共有200户村民自愿出资。因此,这200户村民对这个储藏窖拥有使用权和转租权。此外,该村还利用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和村民自筹的形式又修建了30个简易储藏窖。

  因此,在面临今年土豆滞销时,大汉海村的村民们没有发慌。许多村民见收购土豆的价格过低,便纷纷把田间的土豆搬进了储藏窖,等待市场回暖。有村民说:“修建储藏窖就等于给我们的土豆上了保险。”

  全村即将整体移民进新村

  记者前去采访时,大汉海村已经建起了两个移民新村。这两个新村还有自己的新名字,分别为“清水湾新一村”和“清水湾新二村”。走进新村,一段崭新的水泥路旁,每隔几十米就树立着一根风能和太阳能混合发电的路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院落格外漂亮,而且每间瓦房上都鲜明地标有一事一议的鲜明标志。新一村和新二村内,都分别修建了一个休闲广场,广场上有篮球架等多个健身设施。距离广场不远处,还有正在装修的超市和公厕。新建的村委会二层办公楼位于新一村休闲广场北侧,办公楼里的会议室宽敞明亮,楼内还有一间摆满各种书籍的农家书屋。村支书郭真平就在他新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郭真平一直很忙,不时有人来找,手机也不时响起,记者的采访也被迫多次中断。据郭真平讲,这栋办公楼是达茂旗民政局出资修建的。

  据达茂旗财政局副局长伊拉塔介绍,达茂旗旗委、旗政府按照该旗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大汉海村的14个贫困自然村进行统一规划,按照农户自愿、因地制宜的方式,集中整合建设两个新村。每户的院落占地600平方米,有住房两间、内设两室一厅、配套厨房和卫生间。此外,各户还有一间凉房。按照规划,这两个新村单户投资7万元,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35万元,村民自筹2.5万元,整合国家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3.15万元。

  伊拉塔说:“新一村和新二村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达茂旗旗委、旗政府集中各类资金办大事的这一决策。如果单凭某一个项目的资金,也只能干一件事情,对于一个贫困村庄的改造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一事一议项目对于改造贫困的大汉海村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杠杆作用,这个村子如今已经成为达茂旗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

  采访中记者看到,村委会已经贴出了具体的新村分房通告,急着搬出土房住进新居的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委会打探情况。郭真平说:“由于建设新村每户村民需要自筹2.5万元,旗委、旗政府领导考虑到村民们自筹困难,又联系农村信用社为每户村民贷款。由于每户村民只花2.5万元就能住进新房子,大多数村民都特别高兴。村民们入住新村后,我们打算建一个粉丝加工厂,把土豆进行深加工。”一位前来村委会办事的村民笑着对记者说:“搬进新村以后,我们家家都连上了水泥路,雨天串门也不再满脚泥了。”

  一事一议议出村民心愿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大汉海村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帮助,不仅破解了这个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还推进了村子里的民主建设。自治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包烂漫专门负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政策指导和具体实施,他对记者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给予适当财政奖补。这种“自己掏小钱、政府补大头”的政策深受农民欢迎,农民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态度也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过去村民很少关心村里的事情,找村民商量事很难,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使冷漠的村民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于是,曾被称作“老大难”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渐渐摆脱了“政府大包大揽、群众在旁等待观望”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劲头更足了。

  包烂漫指出,一事一议进一步强化了村民主体意识,发挥了村民主体作用,同时唤醒了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农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了主人地位的回归,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民主决策、民主公开的形式,不仅尊重了农民的意愿,还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从“撒胡椒面”到“捏指成拳”,资金效益放大数倍,老百姓看得见政策的实惠和效果越来越多,投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同时,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方式治理改革,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促进民主治村,还权于民,构建和谐农村。国家深入开展的一事一议工作不仅顺乎了民心、合乎了民意,得到了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而且树立了村干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文;摄影/首席记者 张弓长)

[责任编辑 王彤 ]

从小爱科技
京剧进校园叫好又...
血液中心告急战士...
收购马铃薯
包兰线集中修施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内蒙古预备役师换装阅兵
最英俊国王大婚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