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厚棉袄、皮裤,头戴头盔,肩上交叉挎着摄像器材、装着笔、本、水壶的小军挎,摩托车后面驮着的褡裢里装着洗漱袋、摩托车备胎和修理工具。这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文化“侦探”宝力道的装束。他说:“因为一年有半年多时间都要下乡,所以这些东西都得带齐,牧区的路不好走,摩托车不知什么时候就坏了,有时路上一个人都碰不到,只能自己想办法。”
今年55岁的宝力道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从2005年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开展以来,他就奔走在全旗6个苏木、60多个嘎查,确定项目及传承人,开展调研、汇总和摄影摄像工作。初冬的牧区已经非常寒冷。11月23日,宝力道骑着摩托车在去往包日浩特嘎查的沙路上艰难行进着,“我要去给一位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拍摄申报工作需要的2寸照片。”
记者看到,宝力道的褡裢上有很多小洞,他笑着说:“这些都是路上遇到的狗咬的。在牧区经常能碰到狗,但是我还没被咬伤过,只是褡裢经常被咬坏。”
自从踏上这条探访“非遗”之路,宝力道已经骑着摩托车走了27000多公里路。“传承人大都住在偏远地区,有的岁数很大,独自一人居住,有的没有电话可联系,为了留下他们的影像资料,就得一次一次去。”6年来,他调查了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冰上阿日嘎、阿日本苏木婚礼、祝赞词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了6本厚厚的基础材料和调查日记。
既没有名利,也没有回报,身边的人不理解,“宝力道你已是快退休的年龄了,为何还要这样拼命干?”宝力道说:“这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乐意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一定要尽全力把保护工作做好。”(本报记者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