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苇子沟村的农民许殿儒又开始研究起杏树种植来。今年他种植的大扁杏给他带来5万元的纯收入,然而夏天时,杏树出现的小“恙”仍然让他耿耿于怀。许殿儒说:“咱得全面了解杏树的脾性,才能让它给咱生财呀!”
许殿儒所在的苇子沟村90%以上的耕地是贫瘠山坡地,他在山上种了大半辈子地。前些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把不适合耕种的贫瘠山坡地退耕、栽种适宜的树木改善生态环境,并按每亩地每年160块钱的标准给予补贴,这让平时爱钻研的许殿儒有了新想法。
“一亩地国家给补贴160块钱,我家总共承包了39亩地,那就是6240块钱,有这些钱我们老两口一年的生活费就够了。”许殿儒说,他看到电视上报道过农民种山杏致富的新闻,于是决定把家里39亩山坡地全部退耕栽上杏树。过去,苇子沟村的很多村民也都种过山杏,但因为产量低不挣钱,村民纷纷放弃。但许殿儒种的是薄壳一号大扁杏,他不要杏肉,要的是杏核。
“现在杏核每公斤11块钱,今年我家39亩山杏树有37亩挂了果,收了5000多公斤杏核,纯收入5万多元。”许殿儒说,“杏核根本不愁卖,杏还没成熟,辽宁、赤峰等地的客商就来订购了。”他指着院里一角乖乖“蹲”着的一台脱皮机说:“秋天时,这个家伙可派上用场了。那段时间我家可红火了,村里种杏树的都来我这里脱杏核。”
村里只有许殿儒有山杏脱皮机,许殿儒就给村民免费脱皮取杏核。白用了老许机器的村民过意不去,见他家缺人手,就趁加工的空当,主动帮他采收山杏、脱杏皮。如此,别人家的杏核都加工收完了,许殿儒自己家的也没落下。
“没想到,这腐烂的大扁杏是个宝。如今村里是山坡增绿、农民增收,用时髦的话说这叫科学发展、绿色和收入双赢。”村主任孙权满脸笑意地向记者介绍道。在许殿儒的带动下,苇子沟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村”,3728亩山坡地实现了退耕还林记者。(记者 胡芳 通讯员 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