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杏花村里说丰年
 

  入冬后,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苇子沟村的农民许殿儒又开始研究起杏树种植来。今年他种植的大扁杏给他带来5万元的纯收入,然而夏天时,杏树出现的小“恙”仍然让他耿耿于怀。许殿儒说:“咱得全面了解杏树的脾性,才能让它给咱生财呀!”

  许殿儒所在的苇子沟村90%以上的耕地是贫瘠山坡地,他在山上种了大半辈子地。前些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把不适合耕种的贫瘠山坡地退耕、栽种适宜的树木改善生态环境,并按每亩地每年160块钱的标准给予补贴,这让平时爱钻研的许殿儒有了新想法。

  “一亩地国家给补贴160块钱,我家总共承包了39亩地,那就是6240块钱,有这些钱我们老两口一年的生活费就够了。”许殿儒说,他看到电视上报道过农民种山杏致富的新闻,于是决定把家里39亩山坡地全部退耕栽上杏树。过去,苇子沟村的很多村民也都种过山杏,但因为产量低不挣钱,村民纷纷放弃。但许殿儒种的是薄壳一号大扁杏,他不要杏肉,要的是杏核。

  “现在杏核每公斤11块钱,今年我家39亩山杏树有37亩挂了果,收了5000多公斤杏核,纯收入5万多元。”许殿儒说,“杏核根本不愁卖,杏还没成熟,辽宁、赤峰等地的客商就来订购了。”他指着院里一角乖乖“蹲”着的一台脱皮机说:“秋天时,这个家伙可派上用场了。那段时间我家可红火了,村里种杏树的都来我这里脱杏核。”

  村里只有许殿儒有山杏脱皮机,许殿儒就给村民免费脱皮取杏核。白用了老许机器的村民过意不去,见他家缺人手,就趁加工的空当,主动帮他采收山杏、脱杏皮。如此,别人家的杏核都加工收完了,许殿儒自己家的也没落下。

  “没想到,这腐烂的大扁杏是个宝。如今村里是山坡增绿、农民增收,用时髦的话说这叫科学发展、绿色和收入双赢。”村主任孙权满脸笑意地向记者介绍道。在许殿儒的带动下,苇子沟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村”,3728亩山坡地实现了退耕还林记者。(记者 胡芳 通讯员 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 记者胡芳通讯员李海江 

[责任编辑 刘晓霞 ]

冬季到内蒙古大兴...
农家院里尽显丰收...
学习安代舞
农家书屋为农民“...
严寒中的不冻河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农闲时节增收忙
最“柔软”的挂历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