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区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
报告在全面总结新世纪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后,对发展现状作出了清醒而理性的判断:“尽管我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我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低起点上的高增长,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发展水平不高上。”至此,我们对区情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深化,即欠发达地区的区情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发展不足和发展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10年,我区虽然已经达到1万多亿,但仅仅排在全国第15位,并且绝对量只是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的广东、江苏的四分之一。距离进入全国前列的目标还有很长路要走。从产业规模看,只有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其它产业总量都很小,市场占有率不高、影响力不大。从企业数量和规模来看,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万户,自治区仅有4120户,不及全国总数的1.2%,在今年发布的企业500强中,我区只有6家入选,仅占全国1.2%,不但数量少,而且排名都比较靠后。
二是发展水平不高。从工业化上看,我区产业层次整体上处在产业链低端。在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6大优势产业中,能源和冶金增加值占到全部增加值近70%,这就意味着近七成的工业制成品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原字号或粗加工产品。工业化仍然任重道远。从城市化上看,2010年,我区城镇化率达到55.5%,但城镇化实际水平还比较低。全区共有155万林区垦区矿区计入城镇人口,剔除这部分与农牧民生活方式基本相近的“边缘”城镇的人口,全区城镇化率只有47%,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另外,我区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产业聚集能力、服务保障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也不强。目前,全国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80人,我区为649人,居全国后列。同时,每平方公里的资本投入密度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三是保障和支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只相当于山东或江苏2008年当年投入的2倍左右。2.6%苏木乡镇不通油路、16.5%的行政村不通公路,与周边8省区间还有11条共1550公里的“断头”路。现在的2600万千瓦外送通道输送能力不足,蒙西电网43%装机容量窝工,除市场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同输送能力不足有关。铁路货运也十分紧张,每年有2亿吨以上的运能缺口。同时,水利、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薄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区贯穿“三北”,森林、草原、湿地面积全国第一,沙漠化和荒漠化面积全国第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区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现了八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禁牧休牧草原7亿亩,涉及牲畜6000多万头只,动员农牧业人口1000多万,迁移群众约45万,积10年之功,形成了整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地区好转的局面。但是,生态环境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占36.7%。部分产业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高,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五是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呼包鄂三市人口和国土面积分别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左右,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全区半壁江山,人均GDP为全区平均的1.9倍,城市居民收入分别高出全区平均水平的40%和50%。其他9个盟市人均GDP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64.3%,其中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人均GDP分别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30.9%和56.4%。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务繁重。
六是民生和社会建设比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基本服务水平不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
问题的提出本身预示着问题的解决方向。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增强我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报告在对区情进行深入阐述、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后,提出了今后面临主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的任务仍很艰巨;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的任务更加紧迫。”这段话,包含着改变欠发达基本区情、解决好两个相关问题的基本途径,即通过做大总量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