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院墙,村民院门口的粪堆、垃圾堆悄然无踪;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室,还有的建了文化广场,读书、看报、文体娱乐有去处;长久以来“靠天吃饭”的坡耕地,因为有了深水井,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增收田……
2011年11月11日至26日,记者深入到全盟六个旗县市和农场局的部分村屯和连队,亲眼目睹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悄然发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源自于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实施,政府通过补助和奖励的方式,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投入。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实实在在成为老百姓自己的项目,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
重民生顺民意
农村牧区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嘎查村提留、苏木乡(镇)统筹和农村牧区“两工”,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解决。但由于客观上的种种原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公共财政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09年,自治区政府在全区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改革,我盟也逐步实行了这一政策。采取民主决策、筹补结合、直接受益、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选取那些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作为切入点,集民力办民事,保民权聚民心。
乌市卫东办事处先锋村东西走向的主街原来是“泥水路”,两侧都有大坑,农户的院墙参差不齐破烂不堪,门口堆的不是垃圾就是粪堆,村民都觉得环境太差,可又无力整治。通过“一事一议”,旧貌换新颜,村民都说村干部干了件大好事儿。“现在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倒到村外,粪堆也挪走了。家家都比着呢,也不好意思乱整。”村民何国军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一事一议”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在逐步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意识。
扎旗音德尔镇丰源村坡耕地居多,虽说这坡地也算一等地,但因为浇不上水,正常年景玉米亩产也就六、七百斤。附近的村子因为土地平整早些年就搞了农业开发,玉米亩产接近2000斤,这是丰源村农民最“眼馋”的事儿,无奈,这些年只能眼巴巴地盼着。今年村干部积极争取了“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村里打了40眼井,覆盖了4000亩坡耕地。6月份井打完没等验收就用上了,玉米亩增产500多斤。见到了效益,没有参与打井的村民找到了村干部,要求也参加“一事一议”项目。这不,2012年的项目已经报了20眼井。
中旗新佳木苏木原本没有幼儿园,为了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的问题,2010年结合“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利用旧的小学校舍建立了新佳木中心幼儿园。有5间教室和5间活动室,有活动区和游戏区,有人造草坪,还有室内篮球,条件仅次于旗里的幼儿园。入园的130名儿童中,只有1/5来自新佳木本屯,其余的都是周边嘎查的孩子。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
在我盟各地,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解决百姓最急需解决的事,近年来已屡见不鲜。
为使这项阳光工程惠及更多的群众,我盟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三年来,盟级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改革,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好地覆盖到了广大农村。
投小钱办大事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立足于小,着眼于实,最小的项目投资概算仅1.3万元,财政奖补0.65万元。用阿尔山市白狼镇党委书记于际方的话说:“‘一事一议’的项目虽然小,但解决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而这些事儿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大事,甚至是“天”大的事儿。
乌市卫东办事处五星村一条沙石路南北贯通,可有一处低洼翻浆路段将其隔断。该村东西各有一个出口,但因常年累月的山水冲击,同样有低洼的过水路段,而且山水一年比一年来势猛。“夏季大雨,村民出不了村;秋收时下雨,庄稼拉不回家。而且还出过几次交通事故。今年通过‘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修了三处过水路面,老百姓想了多少年的事儿今年终于办成了。”说起修路的事儿村干部感慨万千。
中旗巴彦呼舒镇浩特化嘎查西侧,有约1000亩的半山坡耕地,因为没有灌溉条件,土地被撂荒了10多年。去年4月,在该地块打井正式被列为“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这对浩特化嘎查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霖啊,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当年5月,5眼机电井投入使用。农民喜获丰收,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人均纯增收1000多元。原来的撂荒地如今成了丰收田,上届嘎查老支书张满柱说:“这届班子赶上了好时光,我们以前也想干,可是没钱。现在打了井上了电,我们丰收了,不会忘记你们的好处。”“一事一议”项目让嘎查领导班子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使农牧民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