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市月嫂月薪涨到7500元
内蒙古新闻网  12-02-01 10:17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龙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继“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两个生育高潮后,有着深厚“属相”情结的中国父母,正以高涨的热情掀起壬辰龙年婴儿潮。龙年伊始的一周,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春节长假共接生了105个“龙宝宝”。

  “龙宝宝”扎堆出生

  1月31日,记者来到了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住院部,正在病房伺候月子的韩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的孩子是正月初七上午10:30出生的,是个“小龙女”,孩子生下来7斤重。

  记者看到,韩先生的妻子虽然是剖腹产,但精神状态看起来不错。一脸笑容的韩先生说:“其实没有特意赶在龙年生,我想这是一种福气。”

  之后,记者在产科采访了几个孕产妇,不少人表示,生“龙宝宝”是“刻意而为之”。

  一位产妇告诉记者说:“我结婚3年了,之前没要孩子为的就是等着生个‘龙宝宝’,吉利,说起来也好听。”

  也有部分孕产妇表示,是“误打误撞”生了“龙宝宝”。

  张女士说:“我是2011年上半年结婚的,2012年生孩子是顺理成章。其实我并不想生个‘龙宝宝’,因为生‘龙宝宝’也会有很多烦恼。因为选择在2012年生产的人太多了,我每次孕检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龙宝宝’扎堆,当他们长大了,也会扎堆上学、扎堆就业,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

  产科护士春节没休息

  “我们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春节放假的概念,除夕、初一我连轴转了48个小时。”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产房的赵护士长告诉记者。

  “我们一天十多个手术,走路都是小跑,没工夫聊天,更别说逛街了。”刚刚从产房出来的赵护士长用略带嘶哑的声音告诉记者,春节7天长假,他们接生了105个“龙宝宝”,平均每天接生15个,工作量非常大。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多年来,她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

  月嫂得提前2个月预约

  1月31日,记者以准妈妈的名义咨询多家家政服务公司,表示要请月嫂。“我们在年前已经预定了不少,现在恐怕很难及时安排,一般都要提前2个月才行。”

  一家家政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住家月嫂月薪是5000-8000元,分初级月嫂、中级月嫂和高级月嫂,住家月嫂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18个小时,有6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白天月嫂和晚上月嫂每月月薪3000-4500元。月嫂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但是今年生“龙宝宝”的特别多,所以雇月嫂还要提前2个月预约。现在月嫂的需求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很多,而且供不应求。

  另外一家家政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初级月嫂就是刚开始干月嫂的新手,雇主一般不愿要,家政公司也不敢往外派,因为护理刚出生的孩子,不同于护理老人,万一孩子有个闪失,家政公司也负不起责。

  郭润梅是一名高级月嫂,已经干了七八年。她说,母婴护理其实也是一个季节性工作,往年3月至8月是月嫂需求最紧张的时候,因为一般人喜欢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坐月子,另外,受孩子入学年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9月之前生孩子。可是今年新年刚过,预约月嫂的络绎不绝,今年她的班已经排到了8月份,如果找她护理月子得提前2个月预约。

  郭润梅告诉记者,去年春节前她的工资是5000元每月,去年4月涨到6000元每月,现在已到了7000-7500元每月,三次下来比原来涨了2000多元。

  专家称会使人生变“挤”

  “龙宝宝”扎堆出生,月嫂难找,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龙年生的孩子真的会飞黄腾达吗?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红艳说,社会科学工作者做过多种调查研究,人的属相和命运没有任何关系,人的命运从大的方面来说与时代背景有关,从小的方面来说,与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是否会把握机遇有关。现在扎堆生“龙宝宝”,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配制失去平衡,就像前几年,羊年出生的孩子少,一个幼儿园只有四五个班,“猪宝宝”扎堆,有的幼儿园有十个班的孩子都属猪,以此类推,“龙宝宝”扎堆也会造成孩子入托难、上学难等社会问题,使孩子人生道路上更加拥挤,扎堆生孩子说明人们科学素养缺乏,从众心理盛行。(记者 甄海霞 )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呼伦贝尔现零下45...
张灯结彩迎龙年
严格养护列车 保障...
内蒙古军区开展野...
战严寒保工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艺术家泼墨写春联
节后返程高峰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