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之间铺就双赢之路
2011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比上年增长2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6%,是近10年来的最快增速,首次超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收入何以迅猛增长?锡林郭勒盟的实践,可以管窥全豹。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18万平方公里,近年来,锡盟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收到明显效果。
2011年,锡林郭勒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174万头只,同比减少41万头只。而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则达7639元,同比增加1486元,分别比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高997元和662元;增速达到24.2%,位居全区第一。6年来,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13个百分点,生态得以逐步恢复。
宝力根苏木乌力吉德力格尔嘎查牧民扎木苏荣是第二次见到温总理。2002年,他作为全国牧区致富能手,在北京受到温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看到他把自家的牧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十分高兴,鼓励他继续努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与8年前相比,总理显得老了些,他确实太操劳了”,扎木劳荣很感慨。
与玛希格日勒相比,扎木苏荣显得更为现代,他建起500亩饲草料基地,不仅满足了自家牲畜的过冬需求,还对外销售,而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购买的大型拖拉机、打搂草机等机械,也成为他增收的新渠道。
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推行后,西乌旗阿拉塔图嘎查牧民苏乙拉图与13户牧民联合成立了牛羊育肥合作社,一头牛经过1个月的育肥,就能纯挣700多元。而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各类合作社目前已达到800多个,辐射带动了全盟70%以上的农牧民。
牧民们各显其能的增收办法与斯琴毕力格对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的理解不谋而合,在他看来,国家出台的政策为牧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而引导牧民自我发展,拓展增收渠道,则是该项政策更深层次的含意。
锡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印证了斯琴毕力格的话。7639元的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4193元,二三产业收入391元,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1112元,来自惠农惠牧政策收入1617元。增收渠道多元化,正在成为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新气象。
与此同时,自治区政府及各盟市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鼓励扶持农区畜牧业发展,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鼓励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优良畜种,出栏率及个体产能不断提高。全区养殖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批各具特色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家庭牧场在牧区星罗棋布,家庭牧场已达3万多户,参与经营牧户5万多户。
2011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7亿头(只)连续7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牛奶、禽蛋、绒毛产量分别达到255万吨、960万吨、53万吨和13万吨,同比稳定增长,市场供应能力不断增强。
新起点上再谱牧野欢歌
党中央、国务院心系内蒙古牧民的一系列举措,在辽阔的大草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在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的同时,满足畜产品供应需求,成为内蒙古草原牧区上上下下的共同心愿。
2011年,自治区相继出台《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植被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制定上报《内蒙古牧区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建设规划》,落实养殖业各项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34亿元,力度前所未有。
刚刚结束的自治区两会,明确提出全区牲畜头数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的目标,而在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粮食产量不能减,牲畜头数不能降,农牧民收入增长不能慢,成为2012年内蒙古农牧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新年伊始,内蒙古草原上,一系列的举措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
———启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以扶持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场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带建设,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牧区启动生态家庭牧场建设示范工程,半农半牧区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进一步引导牧民联户经营,组建牧民合作社,合理流转草牧场等形式,扩大草牧场经营规模,大力推动家庭牧场建设。
———鼓励和扶持牧户联户经营,组建牧民合作社,扩大草牧场经营规模,大力推动家庭牧场建设。鼓励和扶持牧户建设棚圈、人畜饮水井、饲草料基地、储草棚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养殖规模,加快畜群周转,增强防灾能力。
———加大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新建和改扩建力度,提升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实施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和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提高优势畜种个体产出效益。
———在奶业主产区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工程,鼓励奶牛规模养殖场、奶农合作社、加工企业自建牧场种植苜蓿,推动奶牛规模养殖与苜蓿种植紧密结合,提高牛奶质量,提升奶业整体素质。
又是一年春来到,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一场瑞雪飘落在内蒙古草原。雪花飞舞中,春天迈着轻快的脚步,向这里走来……(记者 江新辉 王国英 巴依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