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学习雷锋好榜样 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任何杰出人物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地,雷锋就像一颗耀眼的新星,虽然在一瞬间滑落,其光辉却始终留在浩瀚夜空,留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50年来,人们一提起雷锋,就会想起那个头戴棉帽、面露微笑的快乐小伙儿,想起他所做的充满善意、助人为乐的点滴小事。雷锋,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人名,而是人们所向往的一切最美好的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这首熟悉的旋律始终没有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中,“学习雷锋”的行动也始终遍布于包括广阔内蒙古草原在内的中国大地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雷锋”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早已有了更为广阔而深刻的外延和内涵。

  50年来,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雷锋精神”滋养着每一位草原儿女的心田。以雷锋为榜样,一代代有着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崇高精神的英雄模范人物们成长起来,用他们或平凡无私、或动人心魄、或催人奋进的动人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回望50年,雷锋精神在每个时代都在指引着我们向着真、善、美,向着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等美好情操和崇高精神进发。

  【60年代:“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关键词:草原英雄小姐妹

  雷锋出生于旧中国,长在红旗下,在新中国得到新生。他当过产业工人,到部队后严格要求自己,利用闲暇时间为人民做好事。只要赶上谁有困难,雷锋就义不容辞地上前帮忙,他冒雨送老乡回家,到工地推砖,悄悄给有困难的战友家里汇钱,利用攒下的津贴费捐助失学儿童,自己的袜子却补了又补……

  不同时代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雷锋精神的产生适应了当时青年成长的要求。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应该怎样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应当有怎样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应该追求什么,怎样生活才真正有意义?雷锋的行动和思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雷锋这个名字,成为献身人民、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等崇高思想和行为的象征,对青年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教育、鼓舞和激励的作用。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内蒙古积极响应,号召青少年们要学习雷锋精神,各地掀起了学雷锋热潮。在学校里,孩子们听雷锋故事、看雷锋电影画报、讲雷锋事迹和日记、唱雷锋歌曲、背诵雷锋日记中的名言,通过这些方式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好学不倦的求学精神。老师们引导孩子们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建立学雷锋小组,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少先队员们还建立了“光荣簿”、“小百宝箱”,开展衣服自己洗,破了自己补,没有自己做,不会自己学的“四自己”活动。1964年2月9日,“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搏斗一昼夜被冻伤。3月16日,内蒙古团委做出决定,号召全区各族青少年开展学习龙梅、玉荣模范行为和高尚品质的活动。龙梅、玉荣,这两位雷锋式的好少年,成为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我区青少年的新榜样。

  当时,各学校纷纷把学雷锋教育与学龙梅、玉荣的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组织孩子们学习3月14日《内蒙古日报》社论和通讯,学习小姐妹奋不顾身地维护集体财产的集体主义思想,学习她们从小热爱劳动,坚守劳动岗位的高尚品质。全区各地还通过报纸、广播、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她们的故事深入人心。包头等盟市召开了少年儿童学习草原小英雄的誓师大会,呼和浩特市在六一儿童节举行5000人的检阅式让孩子们与龙梅、玉荣见面。

  【70、80年代:“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关键词:新长征突击手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全区各地学雷锋活动依然高潮迭起。特别是在80年代,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去。而雷锋说过的“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话语,成为当时许多人的行动指南。

  1978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大会要求,全区各族青年要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做新世纪的英勇突击队,还树立了诸如:“雷锋式的青年”———孟科、“矿山小老虎”———吴全喜,“特别能战斗的青年突击队”———乌达矿务局东方红矿采煤五队青年突击队等青年个人或集体标兵。而从1979年开始并在80年代更加扎实开展的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则进一步倡导青年们要像雷锋一样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那时,各地开展的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将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把物质财富的创造和造就一代新人相结合,把劳动竞赛与青年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相结合,在各行各业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涌现出了更多像雷锋一样的英雄模范典型。1984年1月16日凌晨,包头钢铁公司轨梁厂二号加热炉突然起火,火势急剧蔓延,直接威胁着在厂职工和厂房设备以至整个包钢的安全,情况十分危急。热锻甲班的刘民斌等22名共青团员、青年工人与在场的其他职工一道迅速投入了灭火抢险的战斗,避免了一起重大的厂毁人亡的事故,为保护国家财产做出了贡献。他们在熊熊烈火面前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的英勇行为被通报表彰,成为这一时期人们争相学习的典型。

  1983年3月,自治区青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座谈会召开,大会生动阐释雷锋精神,指出: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要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来安排。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揭开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的序幕。一大批青年服务队,生产助耕队、益民小组等学雷锋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区各地兴起。这些组织以雷锋等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以极大的热情为社会、群众服务,生动展现了80年代青年人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1984年3月,为了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动全区各族青少年学习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自治区团委还通报表彰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商业局新欣理发馆学雷锋小组、包头钢铁公司软质粘土矿无线电修类小组、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矿医院学雷锋小组等全区100个学雷锋先进组织。普通工人、农民、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学雷锋,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精神文明赞歌。

  【90年代至今:“全心全意为人民”】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90年代至今,我区除开展经常性的学雷锋活动外,更加注重将立足岗位学雷锋和服务社会学雷锋有机结合,推动学雷锋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1994年,我区开始明确提出并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工程的主题是:“热心献社会,诚心献岗位”。这项工程主要由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方面构成,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青年文明号活动主要是在工交、基建、财贸、服务、工商税务、个体经营等行业和各级机关的青年中开展,它立足于青年岗位、青年集体,引导青年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文明程度和职业技能,从而使我区不断涌现出在各行各业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岗位学雷锋能手。

  而青年志愿者所开展的工作更是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最好体现,1994年4月,自治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宣告成立,使青年志愿者活动向规范化发展。多年来青年志愿者们围绕社会治安、站车秩序、医疗保健等方面组织活动,服务社会,开创新风;深入到基层农村积极开展“三下乡”、助学、支农等系列服务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深入到生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见义勇为英雄、军烈属、五保户、离退休职工、伤残人士家中,为他们送温暖、办实事。目前,我区志愿服务已经拥有交通安全宣传、消防、抢险救援、失足青少年帮教、农牧业科技、生态环保、支教扫盲、文明礼仪推广、扶贫助困等多种多样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有效地建立起组织层级化、成员属地化、服务扁平化的工作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活雷锋”。

  2002年12月14日,呼和浩特市几名小学生在青城公园“三角湖”冰面上玩耍时不慎落水。近百人参与到这场大营救中,三位救人青少年郝龙彪、刘业、王超不幸遇难。“12·14”救人群体先进事迹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在全国纪念学雷锋40周年大会上予以表彰。郝龙彪、刘业、王超三人被追认为烈士,其他参与救人的集体和个人也分别受到自治区和国家的表彰。人们在追忆三位舍己救人英雄的同时发现,在雷锋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后的今天,雷锋精神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行渐远。在任何时代,雷锋精神都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森林卫士备战“春...
购农机 备春耕
包钢跨入千万吨级...
黄河内蒙古段今年...
草原上开来廉政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宣誓
设施农业开启中国北方新“春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