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碑上的花环

网上祭英烈,低碳过清明

小白花挂在树枝上

寄托哀思的菊花

边防官兵向牧民讲解防火常识
每逢清明节,人们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祭奠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如今,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网上祭奠等新的祭奠方式正在逐步兴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2清明节,不少市民正在以更文明、更环保的方式来寄托哀思。
鲜花祭奠受到青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呼和浩特市的鲜花销售,继情人节之后又掀起高峰。不少市民都选择环保的祭奠方式来缅怀先人,这无形中带热了呼和浩特市的鲜花销售市场。
4月2日,记者走访了首府街头的部分花店,发现这些花店都把菊花摆在了明显位置,而且菊花、康乃馨、勿忘我等祭奠常用的花卉行情看涨,原本销量不高的黄菊、白菊成了花市的“宠儿”,最便宜的一枝也要2~3元,比平时涨了一倍。大学西街一家花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虽然清明节还没到,可是来订花、买花的顾客已经很多了,一上午就卖出了100多枝菊花。
记者在这家花店里遇到了前来买花的钱女士,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会选择鲜花祭奠时,她说:“不管以什么形式,只要心到就行。买一些素雅或是逝者生前喜爱的鲜花,敬献在墓前,既文明又节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清明节期间,为了提倡环保、低碳祭扫,呼和浩特市不少公墓都推出了免费送鲜花的服务项目。市民只需将带来的鞭炮临时寄存在服务点,便可以领取到一枝菊花进行祭扫。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墓园门口的鲜花摊点生意也很火,摊主手捧鲜花,向市民兜售,10元、15元、30元一束的菊花特别受欢迎。黄先生一家也挑选了3束鲜花献给父母,他说:“献花既能寄托哀思,又很环保,今年以献花为主,香烛、纸钱也只是象征性地少烧一些。”
网络祭奠形式多样
不用舟车劳顿,不用远涉重洋,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给先人扫墓。4月4日,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建东街世华大厦的尹女士就体验了一下网络祭奠。原来,尹女士已有好几年没能回东北老家拜祭父母了。她在一家网站领取了实景墓园的用户名及密码之后,立刻进行了网络祭扫体验。“看到在网上可为先人上香、献花、点歌、祭酒、敬茶、诵经等实景拜祭,觉得很真实。要知道,我们一家人除了想在清明节祭拜先人,还想在重阳节、先人的祭日里进行祭拜,有了这一平台,以后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对先人的思念了。”尹女士说。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网络实景祭拜呢?记者打开相关网站后发现,其实网上祭奠很简单: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网上纪念馆。网上纪念馆是纪念已逝亲友、进行网上扫墓的平台与载体,纪念馆中包含有祭文、留言等纪念功能。第二步要完善被纪念人资料,在创建纪念馆时填写完整的被纪念人的详细资料,也可以在纪念馆创建成功后进入“管理本馆”后台完善被纪念人资料。第三步就可以进行网上扫墓了,点击进入纪念馆“陵园祭扫”页面,即可为被纪念人上香、点烛、献花、献供、献祭以及进行发表留言、祭文,上传相片等操作了。
通过搜索,记者发现这类网站多达数百家,且大多为免费使用。有的网站还推出私人馆、名人馆、公益馆等多个虚拟纪念馆,悼念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祖先,而是想悼念谁都可以,范围扩大了很多,而且与传统的实体墓地相比,网上祭拜还可以建立家族纪念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另外,在对一些名人进行祭拜时,电脑里还播放出哀婉的乐声,同样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哀思。
卡片寄语诉说哀思
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呼和浩特市一些墓园推出的鲜花换纸钱、祈福卡、天堂信箱等祭扫方式,已逐渐被市民接受。在呼和浩特市一家公墓的纪念堂前,前来祭扫的市民把自己的一段段思念写在了悼念墙上:“老爸,我结婚了,我现在感觉好幸福!”“老头子,我们都过得很好,我知道你在天堂也在对我们微笑。”“奶奶,你在天堂还好吗?你走以后,我每天都在想你。”
“经过近年政府部门以及各大公墓的宣传和倡导,现在用卡片寄语方式来诉说自己哀思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这种祭扫方式简单又环保,而且感觉很清新,是整个墓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方式也对一些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要想完全用一种新的祭扫方式来取代传统的祭扫方式,还要通过好几代人的努力。”一位公墓管理工作人员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呼和浩特市一些公墓在倡导鲜花祭扫的同时,也开始倡导卡片寄语,公墓免费提供一张张类似书签的卡片,由祭扫者在卡片背后写上自己要对已故亲人说的话,然后放在墓地前或挂在墓地周边的树梢上,以此来寄托对故亲人的哀思。
往生回忆重温亲情
“每当想起妈妈的时候,心灵深处像针刺一样疼,我应该去看妈妈的,可是我却去不了妈妈的坟前,只能远在这里点上一柱香,在香烟缭绕中寄托对妈妈的哀思,寻找妈妈的容颜……”4月3日晚,家住呼和浩特市丽苑阳光城的张杰一家用这种“往生回忆”的形式追忆逝去亲人的音容笑貌,表达内心的思念之情。
“我们老家在赤峰市一个很偏远的小村里,清明节不能回家扫墓,所以我就把在呼和浩特市的亲人都找过来,一起纪念我们过世的亲人。”张杰觉得“往生回忆”这样的祭奠方式特别有意义。“我们一大家子平时工作都很忙,聚少离多,通过组织‘往生回忆’也能让我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过世亲人的往事也是我们的美好回忆,这样也可以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说着,张杰还翻出了一家人以前的生活照,“妈妈以前最疼我和妹妹了,照片中有很多都是我们三人的合影,现在翻着这些照片,感觉妈妈就坐在我的旁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往生回忆”这种祭奠方式在国外很流行,在国内也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进行“往生回忆”时,亲人们经常会讲述逝者一些生平事迹或生前所做的几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经常也会观看一些照片、视频和日记,这些都是一个家庭共同的生活记忆,很容易勾起亲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没有焚烧纸钱的黑烟,没有燃放鞭炮的嘈杂,取而代之的是鲜花的清香。伴着音乐,亲友们围坐在一起追思已故的亲人……家庭追思会作为清明祭扫的新方式,已慢慢流行起来。
低碳清明渐成时尚
清明节,悼念故人,缅怀先人,是我国的传统风俗。连日来,记者发现,今年的清明祭扫,呼和浩特市很多市民崇尚“低碳祭扫”。他们放弃私家车改乘公交车,以给先人敬献鲜花和小食品代替了烧纸钱,一些年轻的市民则开始在网上祭奠先人。
市民王女士家住在南二环外的金桥开发区,但先人的安葬地却在大青山。以前,每年清明节,一家人总是开着车前去祭扫,今年,在儿孙们的要求下,他们家过了个低碳清明节,一家人乘坐公交车来到墓地,进行了一次环保祭扫。
市民车先生也告诉记者,以往清明祭奠过世的亲人时,他和家人都要在墓碑前烧纸,今年他们打算买束鲜花,摆些水果和点心。“祭奠完毕后,这些东西可以再带回家,既环保又不浪费。”他说。
另外,不少网友认为,倡导“低碳”过清明是切实可行的。在网友们给出的数十条建议中,记者总结了低碳清明“三步走”:第一步,改变出行方式。不少人习惯于开车回乡祭祖,这既给交通带来了压力,也增加了污染。所以,短途骑自行车,长途拼车、搭乘公共汽车应该成为出行的首选。第二步:改变祭扫方式。烧纸钱、放鞭炮,甚至给先人“送”去纸房子、纸车子,不仅污染空气,还给人身安全、山林防火埋下隐患。因此,选择清洁、时尚的祭扫方式,如送鲜花、默哀、致悼词等,值得宣传推广。第三步:改变踏青方式。清明时节也是踏青的好时光,有少数人折花攀枝,乱扔乱吐。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踏青应当文明、健康、卫生,要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绿色殡葬移风易俗
“广大市民朋友们,在春风拂面的清明时节,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你我他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低碳祭扫、文明祭扫,以实际行动,共建文明、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3月30日,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向市民发出《和谐‘清明’倡议书》,倡导市民以低碳、节能、和谐的生活方式缅怀英烈、祭奠逝者、悼念先人。另外,自治区民政厅也在日前公布了2012年清明节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今年的清明节要弘扬先进文化,倡导绿色殡葬。据介绍,今年的清明节工作要紧紧围绕“惠民、绿色、人文”的主题,把弘扬先进殡葬文化作为推进殡葬改革,践行“为民、务实、创新、奉献”的民政精神的重要内容;同时,各级民政部门还要大力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鼓励群众选择树葬、花葬等生态葬法,用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健康文明的祭扫形式代替丧葬陋俗。(文/记者刘 昕 摄影/记者孙 慧记者 张泊寒)
【相关新闻】
200多名师生清明忆先烈
3月29日,200多名学生及老师在内蒙古展览馆一楼成功实践厅开展了“清明时节忆先烈”专题演讲活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缅怀革命先辈,内蒙古展览馆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了此次活动。通过清明节的主题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让学生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和演讲有关清明节的诗歌、文章,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
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经贸学校的200多名学生及老师参加了活动。 (记者孙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