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在内蒙古医院住院部12楼,远远就听到病房里传来欢快的歌声。想不到的是,唱歌的罗钦月正承受着身体的病痛,和罗钦月一起唱歌的是她异卵同胞的妹妹。
2011年11月,罗钦月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此幼儿园里的欢声笑语就成为了她的回忆,跟着妈妈奔走在北京、天津等多家医院,花尽带的18万元钱,无奈回到内蒙古医院进行免疫治疗,等待合适的配型。
配型首选:2名台湾同胞
大半年的奔波,唯一能让罗钦月妈妈艾海燕感到欣慰的是,经中华骨髓库的帮助,在台湾找到了2名肝细胞分辨率相近的捐献者。
“孩子病情逐渐加重,让我们本来宁静幸福的家,一下子失去了‘生机’ ,想让孩子康复的唯一办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找到合适的配型又是现在最大的难题。一次次的失望,最后我们又看到了希望,台湾两同胞的低分辨和孩子的干细胞较匹配。”艾海燕在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了希望。
4月13日,她支付了两人捐献造血干细胞高分辨血液采样的费用,但如果配型成功,40多万的手术费又将是一个坎儿。
“如果这次高分辨检测,双方的肝细胞较匹配,就可以进行移植手术了!”罗钦月的爸爸突然说出了大家最希望发生的一句话。
无奈之举:异卵同胞的妹妹
从去年10月份,罗钦月开始发烧、流鼻血。11月份,确诊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艾海燕一直在纠结,因为这种病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骨髓移植。为了找合适的配型,艾海燕和丈夫都做了,但是分辨率只有一半相匹配,成功率低。
医生建议用妹妹做配型,作为异卵同胞的姐妹,成功率最高。然而,罗钦月的父亲以及爷爷奶奶都不同意,而且妹妹的身体也不好,体重也刚达到配型要求的标准。
手心手背都是肉,艾海燕爱小女儿,但也心疼大女儿。“我同意让小女儿做配型,但家人不支持。现在台湾的2名同胞有合适的干细胞,我们也在等待。如果干细胞高分辨血液采样的结果不理想,我还会坚持让小女儿做配型。”说到这,艾海燕哭了,她希望两个孩子都健健康康的,让小女儿做配型也是无奈之举。
爱心捐助:笑着面对病魔
内蒙古医院小儿血液科的副主任医师郄丽萍告诉记者,罗钦月的病情现在基本稳定,需要定期输血与血小板。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法还没有,相对于造血肝细胞移植方法较为有效,但是也存在风险。
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罗钦月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看到好心人给她捐款,她就问妈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好心人来看我帮助我,他们是雷锋吗?可是雷锋是男的啊!”妈妈就会告诉她,他们是有雷锋精神的人。
罗钦月听后说:“我以后也要当雷锋。”并在本子上写下:罗钦月加油!
每天早上起床,罗钦月趴在窗子前,看同龄的孩子们去上学,她就会问妈妈,她什么时候可以去上学……(记者 赵蒙蒙 实习生 武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