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俄参演战舰公开展示 沈阳舰令人感到振奋(图)
内蒙古新闻网  12-04-24 10:17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4月23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3周年,参加海上联合军演的俄罗斯军舰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査春明摄

  4月23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3周年,参加海上联合军演的俄罗斯军舰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査春明摄

  4月23日10时,通往青岛某军港码头的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码头安检口前,等待安检进入的人群排成了一条近50米的长队。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3周年,参加“海上联合——2012”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的中方“沈阳”号导弹驱逐舰和俄方“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23日免费对外开放。

  市民近距离接触“航母杀手”

  记者看到,两艘舰艇都已悬挂好象征节日最高礼仪的满旗,双方官兵列队于各自舰艇的舷梯口,迎接前来参观的人们。

  舰上每一处对外开放的参观点上,双方都配备了讲解官兵,为观众做着认真而仔细的介绍。

  据了解,“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旗舰,素有“航母杀手”的美称。该舰满载排水量11500吨,其标志性装备就是舰首左右两舷的8座双联装SS—N—12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

  2009年4月,“瓦良格”号曾到青岛参加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但当时并没有对公众开放。时隔3年,“瓦良格”号重返故地,青岛市民终于得到了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瓦良格’号的防空系统非常健全,反舰导弹也很有杀伤力。”来自青岛的军事爱好者郭仕博,已经通过互联网对“瓦良格”号做了详尽的了解。“俄罗斯海军有一些很先进的装备和作战方式,非常值得借鉴。”郭仕博说。

  在“瓦良格”号上,参观者争相与俄罗斯官兵合影留念。俄军官兵对前来参观的民众非常友好,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俄军官兵也给予了充分的帮助。

  反舰导弹等装备吸引眼球

  而在4月22日,中方参演的部分官兵就已经登上“瓦良格”号进行了参观。

  舰上通道狭小,中方官兵穿过宛若“一线天”的通道,前甲板上犹如小山丘一样的主炮映入眼帘,黑黝黝的主炮炮口被擦拭得泛着亮光,看得出俄军官兵很注重对装备的保养。“这是130毫米火炮,射程25公里。”“瓦良格”号的讲解员伊戈尔介绍说。

  “沈阳”号导弹驱逐舰参谋刘明仔细端详着“瓦良格”号左右两舷各8支导弹发射架,这些交叉叠放的筒状设施犹如两只臂膀上绷得紧紧的肌肉,占据了甲板上的大量空间。发射架内装载的是8座双联装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也是“瓦良格”号被称作“航母杀手”的重要原因之一。“看起来就非常有杀伤力。”刘明说。

  另一名讲解员亚历山大介绍,舰上配备了120枚导弹,有远程、近程、对空、反舰等各种类型。有中方官兵问他,舰上哪种装备最重要,是不是导弹?他说:“当然是我们的导弹,它的威力可大了。”接着他又补充说:“实际上,舰上所有装备都重要,因为一个舰艇的威力靠的是全舰综合能力。”

  “沈阳”号让参观者感到振奋

  4月23日,记者看到,与“瓦良格”号相隔不足百米的中方“沈阳”号导弹驱逐舰舷梯口,人群络绎不绝。

  据了解,“沈阳”号导弹驱逐舰先后参加过庆祝海军成立6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新型海上医疗救生装备演练、导弹实射演练、远航等重大任务20余项。

  在“沈阳”号上,观众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举起手中的相机与官兵和舰艇合影。“我的工作岗位也在船上,很想了解一下军舰上的设施。”在青岛海监部门工作的翁东风说,参观“沈阳”号让他觉得振奋人心、振奋国威。

  曾当了几十年兵、参加过战斗的80岁老人高翔在官兵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下了“沈阳”号。“我见证了中国海军从落后到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为我国海军的发展感到非常骄傲。”高翔说。

  中俄特战队员以武会友

  4月23日是中国海军成立纪念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3周年,中俄双方举行了一系列文体交流活动。

  当天15时,中俄海军特战队员在青岛某军港码头举行了交流表演。

  首先表演的是中方特战队员。只见16名身着黑色特战服的队员携带了步枪、手枪、匕首等单兵装备,一出场就赢得观众的掌声。在集体表演中,他们整齐划一、动作有力;在单兵表演中,他们身形敏捷、出手迅速,特别是在武术表演中,队员一连串的空翻以及出神入化的螳螂拳和醉拳让在场的俄军官兵惊叹不已,掌声、喝彩声一阵高过一阵。

  身着黄绿两种迷彩服、头戴绿色贝雷帽、脸上涂着不同颜色油彩的俄方队员表演的是在不同遇袭情况下,如何与歹徒进行搏斗。为使表演生动,他们还携带了道具:木棒和饮水桶。表演中,不时有中俄队员叫好喝彩。

  交流表演结束后,双方合影留念,并互送了礼物。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呼伦贝尔开展防火...
“棒子”真棒
保畅通
又到桃花盛开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某给水团赴神州飞船主着陆场区打井突击队出征
蒙古文版《学生科学技术百科》首发
大熊猫幼仔“卖萌”
记者调查血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