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为何是“小农业”?从面积来看,全市农业耕地总面积只有10万亩,还不如有些盟市的一个乡镇耕地面积多;从人口数量来看,全市从事第一产业只有1.7万人,农区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6 %;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只有0.9%;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乌海市农业不可谓不小。
“菜篮子”工程为何是篇大文章?从市民生活提质的角度来讲,蔬菜的供给和价格直接影响着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菜篮子”工程是一项关乎每一位市民生活的重要民生工程;从农区居民增收的角度来讲,蔬菜价格大起大落直接影响着农区居民的种植积极性,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菜篮子”里装着责任、装着民生、装着企盼。从这个层面来认识“菜篮子”工程不可谓不大。
近年来,乌海市委、政府和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菜篮子”这项惠民工程,无论是在政策倾斜、资金补贴和科技扶持上,还是在市场培育、便民直销、运营销售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障和丰富了“菜篮子”,平抑了农副产品价格,增加了农区居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保持自治区首位。今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69亿元,增长6.9%,增速居自治区第2位,第一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抓政策保障,扶持蔬菜规模化种植。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鼓励农区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种植,成立专业化组织,实施规模化种植、公司化运营,加速农业种植龙头企业培养,积极发挥产业化效应,带动乌海市蔬菜产业发展。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及农业产业化奖励补贴政策》和《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奖励补贴政策》等相关政策,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实行奖励补贴。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的出台,积极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蔬菜保护地建设公司化比例达到90%以上。
(二)抓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主导产业。近年来,乌海市坚持把蔬菜基地建设作为建立稳定蔬菜供应的主要渠道,科学规划建设基地。一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推动形成农业主导产业。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为8500亩,本地蔬菜占全市蔬菜总销售量27%左右。截至4月20日,全市共落实蔬菜种植面积11126亩。其中,温室种植面积2843亩,露地种植面积8136亩,大棚种植面积147亩。目前,全市共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799亩。其中,温室种植面积1172亩,大棚种植面积277亩,露地种植350亩。二是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不断丰富菜篮子工程。加快发展水产养殖,2011年全市池塘养殖面积900亩,水产品总产量360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池塘1355亩。积极推动蔬菜工厂化育苗产业发展,截至3月底共完成蔬菜育苗62亩。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8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个,有机食品认证35个。
(三)抓龙头带动,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积极培育专业合作,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目前已成立蔬菜、瓜果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1个,加入到合作组织的会员占全市农区居民总数的56%左右。田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郭金奎蔬菜水果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成立,为推进“菜篮子”工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土地向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集中,促进“菜篮子”生产向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共实现土地流转16630亩,用于蔬菜集中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三是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蔬菜直销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作用,积极推行农户直销店产供直销和大型超市面向农户直购农产品等模式。目前,海勃湾区依托山林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蔬菜直销店18个,已带动500亩大棚专门用于蔬菜直销店的蔬菜供应,有效地缓解了城镇居民买菜贵的问题,形成了生产、加工、保鲜、配送、直销一条龙产销体系。郭金奎蔬菜水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按照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必须培训的“六个统一,一个必须”模式,为农区居民提供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提升了农业种植技术含量,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