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荒凉的沙漠,多少年来一直被人类视为心腹之患。
如今,这一切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身处巴丹吉林腹地的阿右旗人用经营沙漠的方式改变着群众的生活,发展沙产业的实践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沙漠可以成为财富。
让荒漠重现绿色生机
阿右旗是全区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4100毫米。阿右旗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建设举足轻重。面对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阿右旗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确立了“人退带动沙退”的生态建设理念,坚持解决生态问题从转移发展上谋突破,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沙产业发展互促互进的路子。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阿右旗的荒漠重现生机。张世社摄
近年来,阿右旗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重点防护林和小型公益林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十一五”期间,阿右旗累计争取国家投资2.3亿元,完成人工造林25.5万亩,义务植树45万株,封沙育林4.7万亩,育苗160亩,生产苗木9600多万株。目前,重点公益林区、梭梭林围栏封育区、人工造林区等治理区域的林草植被的盖度和高度显著增加,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塔木素、孟根、阿拉腾敖包国家重点公益林区的天然梭梭林、绵刺、柠条等重要生态植被已得到更好的复壮更新,成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移的绿色屏障。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完成公益林补植造林13万亩、补播面积40万亩,5700万亩沙化土地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沙产业撬起沙漠新经济
正值春耕时节,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沙区地带,人工梭梭林种植、文冠果种植、白刺接种锁阳、人工甘草种植等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特色沙产业的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牧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喜在脸上、笑在心里,农牧民心中那本“绿色存折”上的数字又增长了……
近年来,阿右旗依托资源优势,将沙产业作为搬迁农牧民增收的主要产业,积极扶持农牧民发展特色沙产业,大力培育构筑特色沙产业体系,通过沙产业反哺治沙促进生态产业发展。阿右旗将条件较好的阿拉腾敖包、巴彦高勒、板滩井等地确定为生态移民重点区,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牧民发展沙产业。依托沙林呼都格地区13万亩人工梭梭林资源,建立了人工培育肉苁蓉基地,大力推广“龙头+基地+农牧民+科研单位+协会”的肉苁蓉、锁阳、甘草种植生产经营模式,有力促进农牧民就业和转产增收。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农牧民种植梭梭林、甘草等沙生植物的积极性高涨。今年,阿右旗将文冠果高附加值农作物确定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沙产业种植的主打产品加以示范推广,目前,已在巴彦高勒建设了1000亩文冠果种植示范基地。调入甘草苗木10吨,启动实施了曼德拉苏木夏拉木嘎查浩木肯高勒5000亩甘草示范种植基地建设。阿朝苏木查干通格嘎查利用已建成的温棚等设施,实施了沙葱温棚种植项目并加以推广。
经过几年的发展,阿右旗沙产业逐渐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科技化的发展轨道,沙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300万亩野生锁阳、150万亩野生苁蓉和10万亩野生甘草三大基地。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梭梭林种植,发展肉苁蓉接种项目,累计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林27万亩,建成沙林呼都格13万亩人工肉苁蓉栽培繁育基地、巴丹吉林镇以西和塔木素人工肉苁蓉栽培繁育基地,全旗人工肉苁蓉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锁阳、苁蓉、甘草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20吨、40吨和140吨。2011年,阿右旗获得“沙产业发展示范旗”称号。
沙区农牧民有了新生活
沙产业的崛起,在农牧民心中播洒绿色希望,沙漠在增绿,资源在增值,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绿色产业正不断改变着沙区人民的生活。目前,阿右旗沙产业已辐射带动农牧业户600余户,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8元。
马国福是阿右旗曼德拉苏木的治沙能手,几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进行梭梭苗栽种,不断扩大造林面积,目前已栽种梭梭林800亩,每年增收数万元,实现了治沙又致富。和马国福一样,在许多农牧民眼中,沙漠成了财富,不少农牧民学会了向沙漠要效益。当记者来到曼德拉苏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侍明斌家中时,门前停放着自家的小轿车,院子里摆满了晾晒的肉苁蓉、锁阳,一脸笑意的侍明斌告诉记者:“自从政府扶持我们发展沙产业以来,农牧民的造林积极性很高,嘎查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梭梭,沙产业已成了农牧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好门路。”在他的带领下,浩雅日呼都格嘎查农牧民累计栽种梭梭4万亩,接种肉苁蓉5000多亩,人均增收1000余元。
额尔登乌拉是阿右旗曼德拉苏木夏拉木嘎查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积极筹措资金发展沙产业,精细化管理肉苁蓉300多亩。今年开春以来,他带领农牧民实施了5000亩甘草示范种植基地建设、500亩锁阳试种基地建设,试种文冠果15000株,加快了农牧民增收步伐。
如今,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沙产业正引导沙区人民在因沙致贫的绝地中崛起。发展沙产业,正是绿一片沙漠、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最佳选择。(杜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