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人才是第一资源。”……
当拥有富集资源的鄂尔多斯的决策层频频使用这样的话语时,意味着鄂尔多斯依托令人引以为豪的煤、气等优势资源,完成了工业从“原始”到现代化的跨越之旅,将人才强市战略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个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正在向纵深延伸,这必将对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新推力。
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成就的百花园中,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农牧业经济竞相开放,而人才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其快速成长。
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落实责任是手段。鄂尔多斯市人才工作的组织基础之所以坚如磐石,就是明证
按照党管人才要求,鄂尔多斯市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2011年底,召开了首次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印发了有关文件,明确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30多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人才工作联络员、人才工作信息、人才工作督促检查等五项制度,进一步理顺了工作程序,为人才工作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
2012年初,召开了鄂尔多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部署暨培训会,下发了《鄂尔多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并委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着手编制《鄂尔多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各旗区、一些部门也相继着手研究制定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人才发展的规划或意见,全市自上而下的人才规划体系正在建立。
今年3月,鄂尔多斯市委专题听取了人才工作汇报。先后召开了两次人才工作对接会和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第1次会议,印发了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和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使各单位各部门的人才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推动了人才工作的全面开展。组织部门积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将人才工作放到与干部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形成了干部、人才、组织“三轮齐动”的工作格局。
搭建载体,发挥作用,鄂尔多斯市的人才发展平台日益多元化、高效化
把载体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举措,做大、做强、做优人才载体,使之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了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国·鄂尔多斯低碳谷、鄂尔多斯煤化工基地、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鄂尔多斯科技教育创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大力开展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全面合作,打造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基地。与国家煤炭科学总院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西安煤炭设计院等5家科研机构在鄂尔多斯市设立了长期办事机构。同时,还加盟了国家“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增强了鄂尔多斯市的人才集聚新优势。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围绕特色产业,依托国家、自治区几大人才工程,先后已挂牌成立了蒙西、鄂绒、亿利、博源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了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6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自治区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3个自治区级“666”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基地,成功打造了2个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7个产业人才高地,鄂尔多斯市3.4万平方米的专家公寓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前,鄂尔多斯市又引进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规模超临界储能项目、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工程东胜工程中心、鄂尔多斯大路煤化工产学研创新基地、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内蒙古研发中心等9个研发中心。现在鄂尔多斯市已初步形成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和自治区企业研发机构、特色产业集聚基地为重点,以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大项目、科技孵化园、中试基地和校企联盟为补充的人才载体平台。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才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对人才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显现出各类高端人才积极流入的趋势。
突出重点,产业带动,鄂尔多斯市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结合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人才供应不足的实际,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国家、自治区的“千人计划”、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十大百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大力加强区域性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做强优势高端产业,培养引进各类领军人才。通过建成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引领煤液化世界顶端技术,集聚了一批国际高科技尖端人才。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培养引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汽车制造为重点,规划建设了东胜—康巴什—阿镇制造业基地。在东胜云计算产业园区开工建设了鄂尔多斯超级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
依托社会事业重点行业,培养引进聚集专门人才。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牧业为重点,培养引进了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名师、学科带头人等。
适应各行各业对人才人力资源的需要,定期举办、参加人才招聘交流活动,畅通和拓宽了引才育才渠道。鄂尔多斯市每月举办一次大型人才交流会暨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各企事业单位定期组团赴高校点对点招聘;每年组团参加或参与举办内蒙古·香港经贸合作活动周人才推介会、深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留学人员西部科技交流洽谈会、呼包鄂人才资源开发区域合作年会暨人才交流大会等国内、区内大型人才活动。
大力进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呼包鄂、宁蒙陕甘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圈,与区内外11所高校和9个兄弟盟市人才网实现了“友情链接”,使网络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共享,形成了一个横向连接区内外,纵向辐射各旗区的无形人才市场。“十一五”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引进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900多人,研究生1000多人,吸纳外地高校毕业生2万多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1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6%,高层次人才总量为6105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在各类人才中,党政人才1.1万人,占3.5%;专业技术人才6.4万人,占20.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8万人,占31.6%;技能人才10.2万人,占33%;农村牧区实用人才3.5万人,占11.2%;另有社会工作专职从业人员2050人。
今后,鄂尔多斯市将通过深入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采取搭建平台、节会搭车、产业带动、项目推进、人才共享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力争培养引进10万名各类人才,包括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1万名研究生,使全市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
政策引导,舆论倡导,鄂尔多斯市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来抓。
不断增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力度。近几年,市和旗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近3亿元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训。进入“十二五”,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有效保证人才资源开发。
将人才强市上升为发展的基本战略。2011年启动实施了“人才鄂尔多斯”战略,并出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的8个配套实施办法,形成了全市人才工作“1+8”政策体系。启动了“人才鄂尔多斯战略·10万英才集聚工程”,推动了鄂尔多斯市人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为鄂尔多斯市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围绕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各级组织部门开展了人才工作“三创一完善”活动。即,创造良好人才发展氛围、良好人才政策环境、良好人才集聚平台,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活动。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人才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鄂尔多斯市先后组织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表彰会和领导小组会议。2011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技人才迎春座谈会,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全部出席,并与与会的60余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市党政领导还对服务鄂尔多斯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慰问。2012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出资300多万元奖励了全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全市专利成果转化奖获得者。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出资20万元奖励了10名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5月,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第二次会议,会议审定了鄂尔多斯市首批院士科技顾问、首批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天骄英才、草原英才、鄂尔多斯英才人选以及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名单,将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
人才是富民之基,发展之源,竞争之力。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呼唤人才,鄂尔多斯的伟业也孕育人才。(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