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的争议话题不仅有考题和考生,还有考场外的伦理。7日的长沙,语文考试前,一位母亲带着准备参加高考的女儿过马路,被飞驰而来的车撞飞十多米,倒在血泊中,伤势严重。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劝说下,女孩含泪答应参加考试,交警紧急将其送往考场。不幸中的一点幸运是,这位母亲在医院救治下已经脱离危险;不幸中的不幸是,这个女孩因为“母亲车祸后含泪进考场”而成了争议的焦点,很多人批评她“做错了这道选择题”、“不该将高考看得比母亲更重要”。
这样的批评,显然是苛刻且不人性的。但愿那个女孩看不到网上这些争议,不会在牵挂母亲和面对考试压力外,还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
媒体本不应该设置这样一个议题。仔细阅读新闻的人会知道,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会考虑女孩当时在这种突发情况下的不知所措。路人看到的情况是:女孩蹲在母亲旁边哭,情绪很激动,不知所措。看着躺在血泊中的母亲,她一直坚持要陪母亲去医院,不愿参加高考。她是在众人的再三劝说下情绪才渐渐稳定,含泪答应先参加高考。后来她的父亲一直瞒着病情,告诉她“缝几针就没事了”。家人的隐瞒是可以理解的,路人的劝说也符合常情,这些都是基本的人情。
其实,这时候没有谁比这个女孩更痛苦、压力更大了。她应该获得心理关怀,得到舆论的善待,而不是反被恶评推到争议的风口浪尖。负责处理车祸的警察说得很好:她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希望她能迈过这道坎,顺利通过高考这一关。比粗暴的道德愤怒重要得多的是将心比心。逻辑是冷酷的,而人心应该是肉长的、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