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兴安盟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乌兰浩特市提升农产品质量严把百姓健康饮食关
 

  “瘦肉精”、“毒大米”、“甲醛白菜”……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令百姓们忧心忡忡,一时间人们谈“食”色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饮食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乌市从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出发,着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百姓把好入口第一关。

  推广绿色有机农牧业,为食品安全“强身”

  近日,记者走村入户,处处感受的是乌市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激情和鼓起腰包的喜悦。在乌市义勒力特镇查干嘎查设施农业园区,村民包玉鲜天刚亮就和丈夫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采摘角瓜。记者来到她家的蔬菜大棚时,四大筐的角瓜已装上了她家的面包车,正准备拉到市场上去销售。她高兴地说:“我们的蔬菜可是无公害蔬菜,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四月下旬以来,在义勒力特镇查干嘎查设施农业园区,大棚种植户们正忙着采摘蔬菜,装运到市区。黄瓜、角瓜、豆角、西红柿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这让义勒力特镇查干嘎查的蔬菜大棚种植户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近年来,乌市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城郊型农业,增加了有机、高效、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2011年完成鄂尔多斯援建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规模1290栋。与此同时,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投入,2011年安排1000万元的财政支农资金,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加大了冷棚建设、圆葱种植、稻田养鱼(蟹),脱毒马铃薯种植、奶牛、肉牛、肉羊养殖、青贮种植等8个项目的开发,引导农牧民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健康养殖,2011年实施了4个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和1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同时也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为百姓吃上放心农畜产品筑起坚强防线。

  培育高效有机示范园区,为食品安全营造环境

  走进乌市有机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稻田里,只见翠绿的稻苗长势喜人,一股浓浓的稻香扑鼻而来。为提升园区管理水平,乌市农牧业局与蒙兴公司合作,重点推广稻田养鱼(蟹)技术。蒙兴公司负责人张显明介绍说,我们种植的稻子是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的,必须采用有机化肥种植水稻。由于口感好,属于有机食品,蒙兴有机米优质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一般要比普通大米高出21至22元钱,经济效益倍增。

  据乌市农牧业局业务综合股股长卜庆余介绍,像西白音嘎查这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预计到年底,乌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数将达14个。

  为引导农业示范园区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乌市农牧业局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服务平台,引导示范园区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等农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园区规范化种植水平。积极开展“三品”申报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8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8000余亩,有机食品基地2万亩。

  加大检查力度,为食品安全筑牢防线

  放心农畜产品,如何让红城的百姓放心?乌市农牧业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站站长杨成礼介绍,“在打造乌市放心农畜产品上,我们严格质量认定认证,加强农畜产品的采购、配送和销售等环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把质量关。”

  在设施农业园区、农贸市场、超市等生产、销售农产品的重点区域设立了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用于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食品安全法规。乌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站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标识规范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三品一标”标识的常见违法使用行为进行宣传,对检测发现农残超标的及时反馈给有关市场处理。与此同时,深化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治理,加强畜产品监管,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对涉及动物产品的生产、贮运、经营等环节加大打击力度,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全市范围内规范强化牲畜检疫工作,要求凡在牲畜交易市场完成交易后向外地调运的,必须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一律不得进行调运,违反有关规定进行牲畜调运的,将依据《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张立新)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大漠深处鱼米香
辽津赤三地京剧票...
快乐支教 与学生们...
艺术节上展风采
高中,拜拜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别样的边关文化节
精彩的校园文艺表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