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国际禁毒日:那些与毒魔生死对抗的勇士
内蒙古新闻网  12-06-26 15:37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戒毒所民警:拯救堕落的灵魂

  在许多人眼中,戒毒所就像一所特殊的“学校”,戒毒人员是学员;戒毒所又像一所特殊的“医院”,戒毒人员是病人。在戒毒所从事管教的民警,需要具备“老师”和“医生”的双重素质,而在实际工作中不但需要用顽强的毅力点亮戒毒者重生的希望,更要用爱心唤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和戒毒人员说说心里话

  巴彦淖尔市戒毒所里的14名戒毒人员基本上都是被强制送来的,自愿来戒毒的只有一人。在这些戒毒人员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1岁。管教大队大队长梁为民在巴彦淖尔市戒毒所工作了30多年,在戒毒所里,他看到的几乎都是“老面孔”,有的戒毒人员戒了两三回,而有的已经戒了四五回了。每天9~10时,是戒毒人员放风的时间,他便翻阅夜间值班记录,并向值班民警询问前一晚的值班情况。问完值班民警的值班情况后,他开始和戒毒人员聊起了家常。

  第一个谈话的戒毒人员叫朱启(化名),梁为民让朱启坐在自己对面,语气中充满了真诚的关怀。

  “你这次是第几次进来了?”

  “太多了,不记得了,应该有三四次了吧!”

  “你这两天的表现不错,你戒毒的期限也快结束了,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尽早回家去陪你母亲。”

  听了梁为民的话,朱启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和感动,他转身出门时,脚步比进门时轻快了许多。

  朱启进入戒毒所戒毒已经11个月了,他染上毒品后,妻子和他离了婚,儿子也不认他,父亲多次打他。进入戒毒所后,家人索性对他不闻不问,他几次产生轻生的念头。为此,梁为民和民警们找他谈话,教育他、开导他,又多次到他父母家,做其亲属的工作。在民警三番五次的劝说下,他的儿子终于来戒毒所看望他。多年不愿意和他来往的哥哥也主动来到戒毒所,表示弟弟出去后,会帮着弟弟找份工作。在民警的帮助和亲情的感召下,朱启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

  争取亲属的支持

  戒毒人员刘昭贵(化名)两次吸食毒品被强制戒毒,他的妻子与他离婚后又改嫁,女儿大学毕业等待分配,兄弟姊妹不和他来往,母亲患有白内障。由于思念戒毒的儿子,就在记者采访的当日中午,刘昭贵80多岁的母亲独自一人从乌拉特前旗乘车来看望儿子。

  考虑到刘昭贵的母亲视力不好,15时30分,当老人准备返回时,戒毒所民警将老人送到汽车站,给她买了汽车票和食品,并将其乘坐班车的车次、到达时间打电话告诉她的女儿,叮嘱其女儿一定要到汽车站接母亲。

  当刘昭贵得知此事后,竟然失声痛哭起来,他表示一定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送走刘昭贵的母亲,戒毒人员陈强的妻子王丽(化名)来戒毒所看望丈夫,王丽已经是第二次来戒毒所了。

  见到陈强后,王丽忍不住抱住丈夫哭了起来。陈强安慰妻子说,自己在里面很好,叫妻子不要哭。突然,陈强哽咽着说了一句:“我的事千万不能让女儿知道。”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3月3日,当王丽知道丈夫吸毒并被送到戒毒所戒毒后,她拿着离婚协议来到戒毒所,要求与陈强离婚。了解到陈强与妻子感情并没有破裂,陈强只是一时糊涂才染上毒品,戒毒所民警多次劝说王丽,不厌其烦地找她谈话。在民警的劝说下,王丽终于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挖掘他们可塑的一面

  据介绍,戒毒所24小时都需要有人值守,每3人一组,一刻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到了晚上,整个人都要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方面担心戒毒人员发生自残事件,另一方面还要防范戒毒人员逃跑。

  由于戒毒所的监控设备老化,对戒毒人员的监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力去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靠戒毒民警的外力约束和监管,肯定力不从心,只能加强思想教育,靠他们去自我约束。另外,因为他们既是违法人员,又是毒品的受害者,要让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需要民警做大量的工作。

  一个瘾君子的生理戒毒期一般只需15~20天,难戒的是心瘾,即使从戒毒所成功戒毒出去,如果意志不坚定,很容易会复吸。戒毒人员内心空虚脆弱,很需要肯定和鼓励,因此,戒毒所的民警对所有戒毒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乃至进入戒毒所的日期都熟记于心。

  巴彦淖尔市戒毒所的副所长董保明告诉记者:“戒毒所就像一所特殊的‘学校’,戒毒人员是学员;戒毒所又像一所特殊的‘医院’,戒毒人员是病人。在戒毒所从事管教的民警,需要承担‘老师’和‘医生’的责任,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不同经历的戒毒人员要找出他们的薄弱点,消除他们的戒备和逆反心理,挖掘他们可塑的一面。为了帮助戒毒人员成功戒毒,我们根据每位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屡次开展说服教育,引导其正确面对人生。戒毒人员在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是对他们最好的改造。只有通过不断的谈心让戒毒者自己想明白了,下定决心重新做人,戒毒才能见效。

  记者手记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内蒙古带来繁荣的同时,毒品这个瘟疫也在悄然蔓延。很多人趋之若鹜,视吸毒为时髦。从形形色色吸毒人员的结构来看,吸毒者的年龄逐渐在向年轻化、平民化渗透,很多人不慎染上毒品,就陷入终身戒毒的深渊。很多吸毒者在山穷水尽之时就会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要想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禁毒工作是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小戏小品助阵草原...
扎兰屯市第三届农...
秘境巴丹吉林沙漠
边防干警酷暑练精兵
内蒙古:2012年农...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呼伦贝尔草原进入最宜人的季节
乌兰察布山洪灾害善后工作正在进行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