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包头市民李女士致电称,她带女儿去了一家自称是“美国麦迪格眼视光中心配镜”包头业务受理处,在做完一系列检查试戴后,李女士交了押金,不料等李女士回家看小票时发现,公章上的公司名称竟然是“麦德格”。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今年12岁,有些近视,她在报纸上看到麦迪格光学眼镜的广告后心动了,“广告上称这款眼镜是针对近视学生的角膜塑型镜,而且可以试戴七天。”22日上午李女士带着女儿来该公司试戴,“眼镜公司的工作人员当场给我女儿做了一系列视力检查,并让孩子试戴了约40分钟的塑型眼镜,经过检查,说孩子的视力有所提高,我问孩子感觉怎么样,孩子说还行。”于是李女士当场就交了2000元钱预订眼镜。
李女士回到家后发现,小票上公章的公司名称是麦德格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广告上说是可以试戴七天的,为什么只给孩子试戴了40分钟,而且广告上明明说的是美国麦迪格角膜塑型镜,为什么公章上却变成了麦德格?这个眼镜到底是不是真的?”李女士问。
27日上午,记者同李女士来到该公司,工作人员解释道,试戴七天是指如果孩子试戴后没有明显效果,就可以在七天之内继续试戴。李女士的女儿只试戴40分钟就有了明显效果,所以无须再试。而公章上名称不同是因为包头分公司在包头注册前已经有其他代理商注册过“麦迪格”的商标,于是就注册了“麦德格”的名称。(记者 霍晓霞 实习生 靖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