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午11时33分,32岁的董香莲老师心脏停止了跳动。随后,她的两个肾脏分别被移植到两位患者体内。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和她的家人,用感人肺腑的深情大爱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
当日上午,董老师在与死神进行了4天多的殊死搏斗后,最终离开了人世。“大家竭尽全力抢救,最终没能挽救她的生命。医护人员都非常钦佩她捐献器官的行为,在她离开后都流下了眼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李柏崖说。
通过卫生部“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并本着就近、就急原则,当董老师家人填写了捐献表后,很快就找到了需要肾移植的患者。两位患者都是男性,一位来自鄂尔多斯,60岁;另一位来自山东,32岁。他们患尿毒症已经好几年了,都在当地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在网上注册排队多时,一直在苦苦等待肾源的他们在得到通知后,立刻先后赶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并于当日下午进行了肾移植手术。
“现在肾源非常缺乏,如果不是董老师充满爱心的捐赠,两位患者不知道会等到什么时候。可以说,他们的生命就是董老师给的,她非常伟大。”刚刚走出手术室的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谭朝晖感慨地说。
妻子离开后,董老师的丈夫李建华抱着年仅2岁的儿子泣不成声。他哽咽地告诉记者,记得几年前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董香莲和姐姐董香萍谈论起了李莹,当时姐妹两人都表示如果有一天生命走向终结,她们都会像李莹一样捐献角膜,去帮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这次捐献,家人帮助她完成了遗愿。
在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时,家人已达成一致:如果董老师不幸身故就捐献她的肾脏、角膜和肝脏。董老师的肝脏条件并不适于捐献,她的两个角膜已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取走保存,将在几天后为患者进行移植。
当日下午2时50分,董香莲老师的遗体被静静地推出了手术室。在自治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主持下,举行了一场简短的缅怀仪式。人们将鲜花摆在她的身旁,表达着深深的敬意。
姐姐董香萍轻声对妹妹说:“你的奉献救了别人的生命,孩子我们会帮你养大成人,你放心走吧。”
董香莲老师是我区开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的第6位捐献者。据自治区红十字会业务处副处长李鑫介绍,2011年7月我区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后,直到今年1月29日乌兰察布市人徐女士才成为我区首位捐献者,但近期捐献工作开始明显提速,包括赤峰的“小希望”在内,在近一个月内已有4名捐献者。“这说明人们的器官捐献意识正在提高,器官捐献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李鑫负责全区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他说:“每一次我都被捐献者深深感动。目前我国人体器官需求和供给比例为150:1,许多人正在苦苦等待着器官移植。只有越来越多像董老师一样的人奉献爱心,千千万万名患者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续。”(记者许晓岚 通讯员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