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武川县哈乐镇小马莲渠村村民盼望喝上自来水
内蒙古新闻网  12-07-03 09:55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核心提示:2012年《北方新报》携手蒙牛乳业共同推出的大型民生工程“蒙牛爱心井”活动目前已经正式拉开帷幕。连日来,不少缺水地区的村民纷纷打来电话咨询申报爱心井的相关细则,盼望爱心井能早日落户在自己村子里

  近日,记者陆续走进我区部分报名参加活动的缺水地区,深入基层探访老百姓的原生态生活,零距离感受村民们最真实的困难。6月25日,记者首先来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哈乐镇小马莲渠村,亲眼目睹了一个缺水村子的窘境。

  吃水只能靠旱井

  晌午的阳光很明亮,静静照着这个山坡上的村子,村里到处都是黄土,难以见到绿色植物。前几天的一场雨过后,村外的农田里倒是一片绿色,不过种的都是土豆、荞麦等耐旱作物,地里的土壤干得发白,没有一丝水汽。

  村里很安静,记者没有见到一个村民,在村口的一户村民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口旱井,井口很小,只有一个脸盆那么大,往下看了看,深不见底。

  哈乐镇副镇长张杰说:“这口井应该有20米深,浅了没有水。”这户村民的男主人出门打工去了,只有女主人和孩子在家,她说:“这口井一天存不了多少水,家里人饮用倒是够了,不过其他用水还要去别的地方弄。”

  记者注意到院子里还种着十几棵蔬菜,女主人说:“浇这些菜得去村口一个蓄水坑里打水,坑里的水不能喝,只能浇菜。”

  张杰介绍说,目前小马莲渠村村民们都靠自己院里打的这种旱井吃水,出水量很少,只够家里人日常生活饮用。

  地下水水质很差

  在村民张万的院子里,记者也看到了一口旱井,井口边有一口生锈的铁锅,锅里积满了浑浊的水,水中有不少杂质。张万说,他们一家人都在喝这种水。

  张万说他家的井也有十几米深,只有这样才能弄上来水,旁边的邻居井打得浅了,经常没有水。记者让他从井里打一桶水来看看,张万合上闸启动了水泵,水管里流出了白花花的水,可是流了半桶就断流了,张万再次启动水泵,才勉强接了一桶水。“前20年不缺水,那时候水位高,现在不行了,村里10家有9家没有水。现在这口旱井里的水勉强够家里人饮用,不过水质很差,喝起来味道不好,烧开了锅底有白糊糊,不知道是啥物质,也不知道喝了对身体好不好。”

  哈乐镇党委书记仝猛说:“水里的矾和砩含量都挺高,味道肯定不好。”

  张万正准备吃午饭,他把记者一行让进屋里,记者看到炕上摆着两盘黑乎乎的菜,还有一搪瓷缸子开水,水面上飘着一层白沫子,水底白色沉淀清晰可见。“凉水看不出来,一烧开了就能看见这种白色的东西。”张万说。

  干旱逼走了开发商

  在小马莲渠村村口,记者看到一个方圆十几米的大水坑,里面有半坑看上去还算干净的水。在干得冒烟的土地上,这汪淡绿色的水让人一下子感到清凉了许多。

  “这么多水不够村里人用吗?”记者问张杰。张杰说:“坑里的水并不是地下水,都是存积的雨水,含碱量很高,人畜都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地。而且只够村民们少量使用,要是用水泵抽一下子就没有了。”

  仝猛告诉记者,这个水坑是去年一个地产开发商挖的,这个开发商承包了2300多亩土地,想在这里搞农业项目,搞农业没有水不行,于是请专业打井队在村里打井,可是一直没找到水源,最后被迫离开,据说赔了300多万元。当时开发商想在村口挖个蓄水池,结果挖了8米深还不出水就放弃了。

  张万说:“这个坑没挖出水来,不过村民家旱井里的水有一部分从地下流到了这里,再加上雨水,坑里就有了水。有了这个坑,村民家旱井里的水却少了。”

  曾经的水井干了20多年

  说起村里的水源,年过半百的张万回忆说:“40年前,村里有一口井,水量充足,全村人吃水都靠那口井,可是20多年前这口井就干了,后来村民就只能自己在院子里打旱井吃水了。”

  张万还说,他十几岁的时候村子附近驻扎过一支部队,士兵们尝试着在村子里打井取水,可是打了七八十米深也没打上水来。

  有的人家搬走了

  在小马莲渠村,记者发现有一些人家院落已经荒废了,院中的农具上覆盖着厚厚一层黄土,院门上的锁锈迹斑斑,显然好久无人居住了。

  “因为水不够用,有的人家搬走了,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留守村里的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了。”张万说。记者了解到,这个有60户人家的自然村以前有200多人,现在只剩下100多人了。

  主要农作物是土豆

  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地里的庄稼就更是与水无缘了。由于缺水,小马莲渠村的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可是这里雨水却分布不均,不是天旱少雨,就是暴雨如注。村民们很难利用雨水把地浇个透,所以地里种的都是耐旱作物,主要以土豆为主。武川土豆全国闻名,可是去年却由于种植过多导致滞销,张万告诉记者,今年不敢多种土豆了。至于养殖业,在这个干旱的地方更是奢望了。

  自来水水源在3公里以外

  在小马莲渠村寻找水源显然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很多专业的打井队都没有合适的打井地点。张万说:“地下应该有水,但需要打透一个几米深的石头层,这太困难了。”

  为解决村民吃水问题,现在哈乐镇政府正在实施一项引水工程,即从3公里以外的白沙泉村接上水管,把水引到小马莲渠村,如果接通了,村民们就能吃上自来水了。

  可是这项工程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首先自来水管铺设入户就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其次是自来水管铺设线路距离太长,而且还要经过公路,经过公路施工需要市里审批,办手续需要交好几万元。

  在村子中,记者看到了一截四五米长的自来水管从一户村民家后院外的黄土地下伸出来,在风中微微晃动着,等待着接通水源的那一刻。

  大型民生工程“蒙牛爱心井”活动报名仍在进行中。(记者 张 晓 王 磊)

  记者手记

  我们通常把好日子叫作“滋润的生活”,没有水的日子显然谈不上滋润,对于干旱了多年的小马莲渠村来说,没有比甘甜清凉的自来水更重要的事情了,村民们都知道,只有涓涓流淌的水才能让他们过上滋润的生活。

  在村子里遇到几个村民,记者带来的蒙牛爱心井消息让他们干枯的眼神一下子有了神采,记者一行离去的时候他们站在地头长时间的凝望,盼望爱心井能早日落户村里。

  虽然村民们并没有流露出多少焦灼情绪,但是在他们的眼神中,记者还是读出了太多的渴望,如果不踩在这片干旱的黄土地上,你永远无法体会这种心情。正是村民们的希冀让我们不虚此行,让蒙牛爱心井这项大型民生工程更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采访中每一位村民都在盼望自家的水龙头不再是摆设,有一天能突然流出水来。随着蒙牛爱心井的到来,记者知道这一天快了。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小戏小品助阵草原...
扎兰屯市第三届农...
秘境巴丹吉林沙漠
边防干警酷暑练精兵
内蒙古:2012年农...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巴彦淖尔市加紧抗击洪灾工作
四子王旗:祭敖包活动隆重举行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