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区公安监管系统中创下了“五个唯一”:自治区唯一连续15年被公安部评定的“一级看守所”;唯一被公安部命名的“全国模范看守所”;唯一被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确定的“全国‘双加强、双保障’创建活动示范看守所”;唯一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的看守所;唯一被公安部评定的全国“标兵看守所”———
“帐篷看守所”
赤峰市巴林左旗看守所是一个小型看守所。几年前,巴林左旗看守所曾被外界戏称为“帐篷看守所”。原看守所建于2002年12月,但2003年8月巴林左旗发生的里氏5.9级地震,使看守所办公楼成为危楼。当时的巴林左旗是国家级贫困旗,一时拿不出修缮资金。办公楼震坏了,民警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办公。环境虽差,但民警们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冒严寒、顶酷暑、忍受蚊虫滋扰,坚持在帐篷里办公,直到办公楼修缮加固完毕。
凭借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全所民警自己动手,建起了能够饲养8000余只蛋鸡的“在押人员生产培训基地”,既改善了在押人员的伙食问题,又为留所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学到一技之长创造了条件。2008年,他们借城区街道改造的机会,与城建部门协商,把淘汰下来的铺路条石、人行道方砖、马路牙石等运回看守所。全体民警动手,并在留所服刑人员中寻找能工巧匠,历时2个多月,硬化了1.3万多平米的院落。据统计,该所几年来通过自力更生共节省资金70余万元,这对于一个小型看守所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真情化春雨
看着高高的、冰冷的围墙和铁丝网,看守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格、严肃、严厉,缺乏温情。但对于“艾滋病”在押人员旺静来说,却感受迥异。2008年,身患艾滋病的云南籍涉嫌婚骗的嫌疑人旺静被羁押在巴林左旗看守所。由于看守所早就做过艾滋病方面的防护知识培训,管教女民警刘建茹从旺静入所搜身开始,从未带过任何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手套和防护服,这使旺静很受感动。
国家对已经认定的艾滋病的患者,实行凭证免费发放药品,旺静早在云南家中就是国家救助的对象。进入看守所后没几天,她随身携带的药品用尽,她绝望了,常常大哭大闹。看守所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与云南省瑞丽市疾病控制中心取得联系,但得到的答复是旺静的用药关系已经转到其丈夫的户籍地吉林省安图市。
所领导带领民警和相关手续,又行程上千公里奔赴吉林省安图市。可是,旺静用的药品属于国家禁药,不是本人领取不予发放。此时,在吉林安图市的民警不断接到旺静的管教民警打来的电话,说旺静因为没有药品维持,不停地在监室内哭叫,甚至想咬舌自尽。民警们心急如焚,多次找安图市疾控中心的领导解释、请求,几经周折才领到了药品。2008年12月11日,巴林左旗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旺静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送往呼和浩特市女子监狱执行。临行前,旺静主动找到管教民警说:“看守所就像家一样,要离开这里了,我心里很难过。”
对在押人员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旺静仅仅是巴林左旗看守所对在押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一个缩影。通过人性化管理和教育,在押人员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2009年以来,有3名涉嫌杀人犯罪的嫌疑人请求捐献器官,向社会赎罪。
天网铸利剑
几年来,巴林左旗看守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载体,有力地推动了监所管理正规化建设。2011年4月28日,该所接到赤峰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协查通报称:一名自称叫“刘玉峰”的犯罪嫌疑人于4月15日在赤峰市红山区涉嫌诈骗某锌业有限公司价值200余万元的锌合金锭,此案被自治区公安厅列为挂牌督办案件,要求包括看守所在内的有比对条件的部门对可疑人员的照片进行辨认,从历史在押人员中予以协查。
接到通报后,所领导指派值班民警乔长亮对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和查询。凭着扎实的业务基础,乔长亮经过近6个小时的工作,将嫌疑人锁定为2008年打击处理过的诈骗犯罪分子张玉明(化名)。根据巴林左旗看守所提供的信息,办案单位顺利地将化名“刘玉峰”的主犯张玉明抓获归案。
2006年以来,巴林左旗看守所紧紧抓住“三基”工程建设的契机,先后筹集资金7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相继建设完善了以公安四级网为依托的看守所局域网、全方位监控系统、民警巡视管理系统、在押人员报告系统、会见讯问监听监控系统、电教系统、智能语音播放系统,升级改造了看守所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为监所执法管理提供了全方位、全流程的技术支撑,实现了“平台网上建、执法网上批、信息网上传、工作网上办、绩效网上考”的信息主导监管勤务新格局。(记者刘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