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旗再次声名鹊起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辽河流域的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件女神头像是红山文化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刘国祥认为,女神头像只一个人面像,那么这尊人像是一个高度写实的陶制人像。它的个性化特征十分显著,包括它身体的各个部位,它的神态、它的坐姿,它的面部表情,非常有特点,对它的发现,应该从红山文化对祖先的一种敬奉的传统来看,它是一个裸身,口部作一种呼喊状,很容易联想到它是一个“巫者”的形像。它的头部带着冠,额顶的帽子有装饰物,还有盘起来的发髻,通过研究初步判断,它的地位比较独特。女神头像和这尊陶制整身人像虽然从出土地点、质地等方面来说有其不同之处,但比较而言又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两者都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的崇拜和宗教祭祀体系,以及两者对眼睛的做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共同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证据。
内蒙古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兴奋地对记者说:“这尊人像是史前艺术宝库真品,是国宝中的国宝!”
红山文化陶制整身人像的出土让有着“龙祖玉源”的敖汉旗再次声名鹊起,对于人像的保护和展示工作,敖汉旗文化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特别建造一个展示人像的展览馆,另外,还将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拉动全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魅力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因最早发现于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70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6座窑址。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记者 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