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呼和浩特市周边农村的年轻人是进城务工的主力军。这些年轻人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当住房、婚恋等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醒悟,自己还不是城市人。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感受了他们的希望与无奈。
采访内容: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
采访对象:呼和浩特市新民学校校长王江林、赛罕区巴彦镇郭家营村村支书谢志喜、新生代农民工孟耀栋
采访地点:呼和浩特市
语录:
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通过考试进入城市的重点中学就读。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却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十分心痛。
——呼和浩特市新民学校校长王江林
现在村里30多岁的人都不会种地,更别说80后、90后了,他们名下的土地只能承包给来村里的外地人耕种。
——赛罕区巴彦镇郭家营村村支书谢志喜
我想自己创业当老板,最好在市区有个自己的店铺,再把父母接到城里安享晚年。这样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就是真正的城市人了,就能享受到比我更好的教育了。
——新生代农民工孟耀栋
【现状】离土地越来越远
7月13日,记者跟随赛罕区巴彦镇民政办杨主任,来到巴彦镇郭家营村。据杨主任介绍,巴彦镇原名罗家营乡,1996年撤乡建镇,1999年被列入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位于首府东郊,距市区8公里,镇域面积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辖1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以前,巴彦镇属于中远郊区,随着城市的扩大现在已属于中郊,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再过几年就变成近郊了。”杨主任这样对记者说。
郭家营村是巴彦镇最东边的村落,站在村里,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村子很安静:除了大喇叭里播放的二人台,记者几乎听不到别的声音。
该村村支书谢志喜告诉记者:郭家营村占地约7000亩,主要种植蔬菜和粮食。郭家营村有人口140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三分之一;40~70岁的人口是种田主力,但是只要身体允许,80岁仍躬耕不辍。“这几年天旱,很多农民在地里忙活一年,收成也只能保证自家够吃。年轻人都在市里或者外地上学,毕业了就打工。现在村里30多岁的人都不会种地,更别说80后和90后了,他们名下的土地只能承包给来村里的外地人耕种。”谢志喜说。
谢志喜家有15亩地,只有他一个人在耕种。“我爱人在城里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家地里今年种了些土豆,除了自己吃还可以做成粉条。我们俩加起来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谢志喜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他对土地有着浓浓的情感。“我不愁种地,我父亲今年72岁了,一个人种15亩地,我们农民除了种地干啥都觉得不得劲儿。”在郭家营村,即使家里收入不错,老人们还是会选择种地。谢志喜的生活条件在村里算是中等,但是他却总是愁眉苦脸的。“我只有一个孩子,现在正在上大学,我希望他毕业以后回来。就算他不会种地,我老了儿女在身边总是好的。”但是谢志喜的儿子谢鑫却不是这样想的。谢鑫今年21岁,目前在一所大学学习财会。谢鑫的中学时光是在市里度过的,虽然他的户口在村里,但他从来不知道自家有多少耕地,也不知道如何耕种。谢鑫说:“我的中学同学都在外地上学或者打工,我也不想回农村。我从小就没种过地,我以后也不想种地。毕业后,我可能会考虑留在包头做会计。”谢鑫说话的时候,记者发现谢志喜表情严肃,眼中充满泪水。他叹了口气说:“哎,以后他在包头工作,留下我们老两口,这日子越过越凄凉。”
在郭家营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扛着锄头、挑着水桶的老人。在采访中,记者路过一处果园,一位名叫张占元的老人正在给果树浇水。当记者询问他的年龄时,他比划了一个“八”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