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影响我们做生意,搞精神文明建设能当饭吃吗? ”有位“老创建”记得,一次跟随领导检查创建时,几个小商贩当面质问。
17年前,安徽开始文明创建时,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最贫困的农村只有几百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先要物质富起来,才能谈得上精神文明建设。 ”
当时,不仅百姓不理解,阻力大,就连一些机关干部、学者也不理解。
“这个时候搞文明创建太早了,会冲击经济建设。 ”
“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文明程度自然就跟上了,犯不着大张旗鼓地搞创建! ”
“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对外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995年底,来自省委的决策不容置疑。
翻开当年报纸的一次次暗访记录,人们发现,启动文明创建,何等必要!
“寿春路桥东北侧一块地皮上卫生状况也令人咋舌:距大桥仅30米的地面上,堆着约有30吨的‘垃圾山’,沿墙50米尽是鸡屎、鸡毛,臭不可闻,墙头上也挂有鸡屎,路旁的5棵小树也被倒垃圾者踩死。”这是1995年12月28日记者暗访合肥的一个镜头。
“每隔几米就可看到垃圾小堆,其中以煤球灰、蔬菜皮、简易饭盒、剩饭菜和塑料袋为多。有风吹过时,塑料袋随风起舞,甚煞风景。在团结路甚至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鸡在悠闲自得地觅食。 ”这是芜湖当年的一个场景。
“当时,各个城市的环境状况都差不多像这样,一方面群众对环境脏乱差意见大,一方面真抓创建阻力大。”一位“老创建”回忆说,“抓省会带全省”,由于一些省直机关“大象屁股推不动”,合肥的创建阻力更大。
“文明创建,省直机关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能拖后腿!”省委的态度坚定不移。省直机关纷纷行动,全面清理机关大院、住宅小区的垃圾死角、乱搭乱建等问题。
文明“风暴”刮过,成果显而易见。
卫生、绿化、秩序“门前三包”;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向小街小巷延伸、居民小区延伸、集贸市场延伸、企事业单位内部延伸,创造出了文明创建的“合肥经验”。
“从前,居民乱丢垃圾。他在前面扔,我们村镇干部默默地跟在后面捡,捡了几次之后,村民觉得不好意思,陋习就改变了。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党委书记钱江回忆,当年,政府掏钱给居民买垃圾桶、垃圾袋,培养居民形成良好习惯。文明是形象,是财富。去年大圩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吸引了八方游客与可观的投资。
从“大拆违”到大建设,从“四乱”整治到“正三轮车”整治……合肥的人文、生态和投资环境日益优化,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
媒体人独具敏锐目光。黑龙江日报总编辑段文斌多年前首次到合肥,“当时路过,在车上看到马路不宽,高楼不多,环境杂乱。 ”2009年,段文斌来皖出席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会议,“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马路,崭新的高楼,畅通的高架桥,印象更深的是清新优美的环境、城市与人民共同展现的活力。 ”
2009年1月20日,马鞍山市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奖牌到手之日就是重新出发之时。 2011年12月20日,马鞍山在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考评中名列地级市第4位,是中部唯一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地级市。
“这个金字招牌闪闪发光,来之不易,但保住这块牌子更不容易,实现这块牌子赋予的深刻内涵,尤其不容易! ”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说,创建为民、靠民,创建的根本目的就是惠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虽然是韩国人,但我热爱中国、热爱安徽,因为我的家在美丽的安徽。 ”8月2日,韩国姑娘、马鞍山媳妇金美净的新书《嫁到中国——一个韩国姑娘在中国的浪漫生活》韩文版在釜山举行首发式。
异国情缘的美丽故事源于2002年的一个春日。当时,金美净与马鞍山钢铁公司员工王程在香港旅游时一见钟情,8个月后喜结连理。那时的马鞍山,比釜山落后不少,结婚头几年,金美净大部分时间呆在韩国。现在不一样了,“如今马鞍山环境优美、安宁舒适,我家乡的朋友来后都喜欢这里,我每年有10多个月在马鞍山生活。 ”
皖北土地面积占全省近四成,人口占近半,受制于农业为主、资源型城市多,以及自然、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全省创建的难点在皖北。“没有皖北的振兴就没有安徽的全面崛起;没有皖北的文明进步,就没有安徽的全面文明。 ”
每天24小时受理投诉,市区15分钟内赶到现场。在淮北,哪里有卫生死角,哪里有不文明现象,市民常打的有两条热线:一条是“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政风行风热线,另一条是淮北市市容局在全省率先建立的“城管110”投诉处置热线。
既是农业大市、又是资源型城市,经济体量、基础设施、生活习俗等没有任何优势,但淮北市一直坚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变、力度不减,连续三届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成为资源型城市创建的样本,在全国文明创建中烙上醒目的“淮北印记”。
创建重点在皖北、看点在省界。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中部中枢,全省有14市的40个县(市、区)与周边六省接壤,省界沿线是省际交流的合作纽带,代表安徽形象。
打开地图,砀山县地处安徽“北极”,毗连苏鲁皖豫四省,居此一地可知四省概貌,观此一角可感安徽气象。
虽然有着“酥梨之乡”、“武术之乡”、“唢呐之乡”等众多靓丽名片,但许多外地人对砀山的印象是尘土飞扬,贫困落后。
“那是以前的事了。”砀山边界白腊园村村支书刘瑞莲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公路有9米宽,平平整整,干干净净,还安设了路灯。
砀山面貌的变化,源于2010年底省文明办的文明程度指数测评。那次砀山位列全省倒数,全县上下深受震动。 “守好北大门、不丢安徽人”,一场“文明风暴”在梨乡刮起,全县连续开展8次大规模集中整治行动。
短短一年多,砀山焕然一新,成为薄弱县提升创建水平的先进典型。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难点在农村。各地不断创新理念,探索“城乡统筹,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5月18日,山东烟台,全国城乡共建精神文明座谈会上,“铜陵经验”向全国推广:9年来,100多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乡村结对共建,实现城乡低保等“三个一体化”,留守儿童之家等“五个全覆盖”……
“突破难点、全面文明,群众参与、全体文明,城乡并进、全域文明,长效管理、全程文明”,马鞍山以“四全文明”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
“惠民、便民、育民、亲民”,芜湖实施“四民工程”,落实创建为民理念到乡村社区。
“城乡结对、矿镇共建”,淮北在转型发展中深化文明创建的特色追求。
民生工程奠基文明创建,文明创建助推民生工程。全省各地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环保城市、双拥城市同步展开,交出一份份不断刷新纪录的“民生答卷”。
“两年前,家家户户门口一个垃圾堆,煮饭炒菜烟熏火燎。”如今,利辛县曹店村61岁的刘文英和老伴住在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中,家门口放上了垃圾桶,村里保洁员定时上门收捡垃圾,烧饭做菜都用上了沼气,村里干净整洁。
全省建成清洁示范村240个,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各100个……从芜湖县到歙县,从铜陵县到霍山县,这样的变化在江淮大地的文明县城、文明村镇里,正从一个个“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
“城乡共建”促进文明创建均衡发展,“网上创建”推动创建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
7月29日,芜湖市弋矶山街道工作人员查旭,轻点芜湖市文明网,输入注册账号,进入创建网页面,即可在线办理文明创建相关工作。
5月里,芜湖市先后两次应邀进京,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介绍网上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的创新实践。中央文明办充分肯定这个系统是文明创建模式的重大改进,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可以在全国推广。两个多月来,芜湖市先后接受全国近30个地市(区)咨询和考察。
7月27日,随着滁州文明网开通,全省16市文明网全部进入中国文明网联盟平台,安徽文明网群成为文明创建的新平台。
1个蝉联全国文明城市,4个提名全国文明城市,7个全国文明县城,65个全国文明村镇,110个全国文明单位。
今年是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开局之年,眼下,合肥、芜湖、铜陵、淮北等市正厉兵秣马,奋力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