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赤峰市木头沟村:科学发展描绘和谐发展画卷
内蒙古新闻网  12-08-29 10:46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记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元宝山镇木头沟村党总支

  元宝山区元宝山镇木头沟村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3人。近年来,该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以设施农业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保护地蔬菜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富民强村的道路上描绘出了一幅“主业兴、村民乐”的和谐发展画卷。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7600元,比2006年的3500元翻了一番多,村民收入的75%来自于设施农业。

  建大棚,种蔬菜——为富民增收“二次创业”

  木头沟村曾是元宝山区为数不多的贫困村之一,全村9424亩耕地90%以上是贫瘠的山地,1880多口村民多年来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木头沟村通过开办煤矿和发展肉鸡产业,初步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的困难局面。然而,2005年的煤矿整顿关闭和2006年的草原兴发危机,让木头沟村一下子又回到了起点,集体收入“断奶”,村民增收“贫血”,如何带领村民“二次创业”成为了摆在木头沟村“两委”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

  2006年9月,以鞠文有为书记的村党总支班子上任后,带领村“两委”干部深入调研,从本村实际出发,决定借助区、镇两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规划建设兴源农牧业产业观光园,引导村民建大棚种蔬菜来增收致富。村干部走家串户做发动工作,宣传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承诺在协调资金、技术指导、培育秧苗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村“两委”班子还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银信部门的支持,出台优惠政策,为建棚农户解决竹竿和塑料薄膜,协调银行贷款,争取政府贴息;村干部、党员带头种棚,并动员亲属朋友先干。这些措施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经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短短4年时间,木头沟村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00亩,2011年村民每个暖棚收入25000元以上,每个冷棚收入也达到了10000余元,一栋栋温室大棚成了木头沟村农民的“绿色银行”。

  引龙头,建市场——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08年,村党总支成功引进北京客商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北京和馨园农业发展公司,发展保护地葡萄1000亩。该企业的引进,丰富了木头沟村设施农业内涵,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村民不仅每年可以从企业获得300元/亩的土地租金,还可以到企业打工增加收入。当地种植葡萄的农民通过与企业合作,有效解决了信息不灵、技术不精等难题,种植水平显著提高,种植效益明显提升。

  为了不让菜农走“单打独斗”的老路,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木头沟村于2007年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兴源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009年,引进赤峰万佳蔬菜有限公司,对原有市场进行开发扩建,实施了保鲜库、冷藏室建设项目。2011年,本地菜农的50万斤西红柿通过这个市场顺利外销,市场年销售额达到了500万元。

  办实事,惠民生——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还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筹措资金30万元,新修柏油路5.1公里,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设立奖学金,对考入大学的本村学生进行1000元至5000元奖励;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争取到200户生态移民工程,一期安置的100户完成了移民房盖建工作,村民即将进住;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为村民无偿修建沼气池300多个,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投资30多万元新建幼儿园及党员活动室15间,硬化村院落1500平方米,给儿童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给全村干部及党员提供了办公与活动场所;投资4万多元,在村主干路两侧栽植云杉2000多棵,绿化村级道路3公里,美化了村庄环境。

  木头沟村党总支一班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党总支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2009年和今年的两次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高票当选,顺利实现了连选连任。2011年,木头沟村党总支被赤峰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七一”又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记者 鞠国柱)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苍天圣地阿拉善
2000米速度马圈赛
记者采访白旗工务...
武术表演助兴曲棍...
大型养路机械作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金秋采摘“乐翻天”
国际马文化节开幕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