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元宝山镇木头沟村党总支
元宝山区元宝山镇木头沟村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3人。近年来,该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以设施农业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保护地蔬菜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富民强村的道路上描绘出了一幅“主业兴、村民乐”的和谐发展画卷。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7600元,比2006年的3500元翻了一番多,村民收入的75%来自于设施农业。
建大棚,种蔬菜——为富民增收“二次创业”
木头沟村曾是元宝山区为数不多的贫困村之一,全村9424亩耕地90%以上是贫瘠的山地,1880多口村民多年来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木头沟村通过开办煤矿和发展肉鸡产业,初步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的困难局面。然而,2005年的煤矿整顿关闭和2006年的草原兴发危机,让木头沟村一下子又回到了起点,集体收入“断奶”,村民增收“贫血”,如何带领村民“二次创业”成为了摆在木头沟村“两委”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
2006年9月,以鞠文有为书记的村党总支班子上任后,带领村“两委”干部深入调研,从本村实际出发,决定借助区、镇两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规划建设兴源农牧业产业观光园,引导村民建大棚种蔬菜来增收致富。村干部走家串户做发动工作,宣传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承诺在协调资金、技术指导、培育秧苗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村“两委”班子还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银信部门的支持,出台优惠政策,为建棚农户解决竹竿和塑料薄膜,协调银行贷款,争取政府贴息;村干部、党员带头种棚,并动员亲属朋友先干。这些措施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经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短短4年时间,木头沟村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00亩,2011年村民每个暖棚收入25000元以上,每个冷棚收入也达到了10000余元,一栋栋温室大棚成了木头沟村农民的“绿色银行”。
引龙头,建市场——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08年,村党总支成功引进北京客商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北京和馨园农业发展公司,发展保护地葡萄1000亩。该企业的引进,丰富了木头沟村设施农业内涵,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村民不仅每年可以从企业获得300元/亩的土地租金,还可以到企业打工增加收入。当地种植葡萄的农民通过与企业合作,有效解决了信息不灵、技术不精等难题,种植水平显著提高,种植效益明显提升。
为了不让菜农走“单打独斗”的老路,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木头沟村于2007年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兴源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009年,引进赤峰万佳蔬菜有限公司,对原有市场进行开发扩建,实施了保鲜库、冷藏室建设项目。2011年,本地菜农的50万斤西红柿通过这个市场顺利外销,市场年销售额达到了500万元。
办实事,惠民生——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还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筹措资金30万元,新修柏油路5.1公里,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设立奖学金,对考入大学的本村学生进行1000元至5000元奖励;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争取到200户生态移民工程,一期安置的100户完成了移民房盖建工作,村民即将进住;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为村民无偿修建沼气池300多个,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投资30多万元新建幼儿园及党员活动室15间,硬化村院落1500平方米,给儿童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给全村干部及党员提供了办公与活动场所;投资4万多元,在村主干路两侧栽植云杉2000多棵,绿化村级道路3公里,美化了村庄环境。
木头沟村党总支一班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党总支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2009年和今年的两次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高票当选,顺利实现了连选连任。2011年,木头沟村党总支被赤峰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七一”又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记者 鞠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