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国经济减轻了对外需的依赖,增强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创新驱动。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资源环境更好得到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十年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全国上下的高度共识和积极实践,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通过改善民生和推动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当前,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然而小家电企业深圳艾美特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蔡正富却颇为淡定,不像国际金融危机刚爆发时心里没底。今年前七个月,虽然他们出口只同比增长了3.6%,但内销增长达11%,拉动整个销售收入增速达9%。
“‘内外兼修’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你以前没做内需市场,那今天一定要做,不然一定后悔。”蔡正富回顾艾美特过去几年从只做外贸转为内外贸并举的历程,深有感触。
正是扩大内需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促成了艾美特的巨大转变,更使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下降,得以在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必须以内需为根基。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2008年11月,中央果断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随后在全国推广的家电、汽车下乡,扩大投资、提振消费双管齐下,使中国经济迅速在2009年实现了“V”形反转。
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67%降至去年的50.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3.9%升至104.1%。
“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结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新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仍是重大课题。
“扩大内需正从应急式的政策性刺激,转向强化内生动力的制度安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日前,有关部委出台42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认为,为各种所有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求推动垄断行业改革,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要朝着这个方向做长期努力。
投资要优化结构,消费该怎样持久提振?在总结十年来中国发展新特点时,很多专家都谈到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医疗、社保、教育等领域投入力度空前。例如,2003年全国医保覆盖面仅15%左右,而去年底超过了95%。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消除后顾之忧、提振消费的先决条件。
消费是中国经济最大潜力所在。姚景源认为,扩大消费根本上要靠收入分配改革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加百姓收入,消除后顾之忧。“只要13亿多中国人有钱花、敢花钱,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可限量的。”
节能减排成为强有力抓手,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最近从湖南长株潭地区调研回来,那里的巨变让他振奋。
作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方案组组长,他五年前第一次来到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重金属厂,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而这次再去,污水处理厂早已运转起来,湘江两岸正大规模推进森林公园建设。
作为国家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肩负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共计关停污染企业1017家,重金属排放削减率达一半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三成。曾“黑乎乎、灰蒙蒙”的株洲,炸掉了200多根烟囱,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转变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显得“绿油油、水灵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是宏大主题,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抓手。节能减排不仅可以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瓶颈,而且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迟福林点评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经济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而节能减排就是牵动这一转变的“牛鼻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各地频繁遭遇拉闸限电,这既是经济踏上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信号,又拉响了节能减排的警报。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大力清理整顿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此后,一场“壮士断腕”般的节能减排攻坚战打响了。
勇于自我加压,节能减排成为硬指标。“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建立考核制度。这是首次把节能减排指标列入发展规划(计划),成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增设了两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以来,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6%和14%。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41.5%提高到去年的43.1%。
日前,中央财政又出台了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计划。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指出,这有助于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赢。
“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资源环境透支问题的根本解决仍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任重道远。”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
科技创新正成为根本动力,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中抓住机遇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签发了中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证书。
“发明专利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只有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田力普深有感触。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依赖的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条件正在变化。日前,全球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将关闭在中国唯一一家自有工厂,引起广泛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最近对东部一些企业进行了调查。过去5年这些企业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15%到20%,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只提高8%到10%。长此以往,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会受到影响。
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的迫切需求。中央制定了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之策,各地的企业纷纷积极行动起来。
“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放大了产能过剩矛盾,但有技术创新作后盾,我们重点产品市场份额还有所提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透露了企业逆势而上的秘诀。
技术地位决定市场地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拥有15名院士的科研队伍,成为企业发展最强大的动力。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耐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特种钢管的垄断,给企业带来核电用无缝钢管大笔合同。
十年间,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去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5.7倍。
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中央反复强调,紧紧抓住这样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个重点发展方向。今年5月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IT产业风云变幻,科技创新时不我待。我们企业历史上的四次大发展,源于四次科技创新。我们把产品性能提高近10倍,成本降低80%以上,别人的产品还能有力竞争么?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通信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起家的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花欣如是说。这家企业把每年超过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中,国内工业化进程也正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的新阶段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抉择。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国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进步重塑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冯飞强调。(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记者 刘铮 王敏 安蓓 王攀 侯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