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拉特后旗草原上,活跃着27支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他们不仅是边境牧民致富的好帮手,也是牧民与企业和谐发展的联络员。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一时与当地人的思维观念有差异;实施保护草原生态和加快土地流转等政策后,农村牧区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企业在壮大,人们对其回报社会的渴望逐步增强。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应运而生。
在草原深处的潮格温都尔镇查干敖包嘎查,首支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的当家人——嘎查党支部书记图门巴雅尔说:“在风电企业刚进驻时,因为占用草场等问题,牧民们隔三岔五到企业谈想法。”他介绍,在与旗领导、企业一起协商草场补偿款过程中,嘎查“两委”感觉到,企业与牧民合则两利,争则两害。企业发展需要建厂房、修路、护路,需要吃水、用水、消费日用品等。
企业的需求就是牧民的商机。2008年8月,图门巴雅尔牵头成立全旗第一个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围绕风电企业、石油勘探队的需求,提供统一承揽道路养护、拉水拉油、流动补胎、车辆维修、百货供应、餐饮服务等有偿服务。参加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的牧民年户均收入七八万元。
巴音前达门苏木服务队干脆在企业驻地搭起蒙古包,将小卖部开到企业门口。据介绍,该旗各嘎查党支部在跟企业做好项目对接的同时,还积极协调企业参与牧民的文化生活,联合举办小型那达慕等文体娱乐活动,协调企业设立工牧共建帮困助学金,使工牧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服务队的党员们还主动担当起沟通企业的联络员、化解纠纷的调处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稳边控边的传报员、生态保护的监督员,并与“马背宣讲队”、“驼队宣讲队”共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该旗政府、武警边防派出所民警与嘎查村干部联手,利用爱民固边直通车定期服务边境牧民,免费为牧民代买日常用品和生活生产资料,同时帮助苏木镇协调工牧矛盾,减少民事纠纷,传达群众所思所想,配合开展边境管理,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宁。
据了解,服务队主要由该旗党组织牵头,以党员为骨干,把分散居住的牧民组织起来,实行流动互助,围绕矿山采选、石油勘探、风电安装、公路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项目,与引进企业开展工牧互助,生产上互惠,生活上互帮,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为企业和城乡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抗灾救灾、理论宣讲等多方位综合服务活动。目前,乌拉特后旗在全旗推广这一经验,共组建27支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参与党员278人、群众1378人,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记者梁海龙 通讯员贾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