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铎同志还健在的话,今年应该整整100岁高龄。然而,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和敬仰。王铎同志长期在内蒙古工作,为内蒙古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功绩青史可鉴。王铎同志留给后人的另一份珍贵遗产,是他的人格的魅力。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生活过、交往过的同志,至今还在谈起他宽厚的品德,容人的雅量,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斗志。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气节和胸怀。
我与王铎同志几十年相交,一道学习,战斗,工作。王铎是我的老师,是我最初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又是我多年的领导和同志,我们也是至交好友。他走了15年了,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但每每缅怀,仍一思一动情,一忆一回肠,每有“高山可仰揖清芬”之感。
我13岁和一批热血青少年一块,徒步来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后编成“陕公55队”,即蒙古青年队。王铎同志就担任我们的指导员。他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家长”。他真诚、热情、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循循善诱地教育,在我们年轻的心中埋下了最初的革命的火种和树立了最早的做人的标准。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后,他是学院的领导,仍是我们的老师,学习,生产,工作,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王铎同志的平实、朴素、勤奋和政治上的坚定,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们。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受用一生。
其实我们刚到延安时,王铎同志也还不到30岁,但那时他就显出政治上的成熟和远见。在延安陕北公学蒙古青年队任指导员和教员时,我们除上政治文化课外,还单开设了蒙古语文课。55队主要是从土默特来的蒙古族青年。有的蒙古族学员对学习蒙文、蒙语不积极,说:“我们是来学打日寇、闹革命的本领,我们的家乡蒙汉杂居,不会蒙文、蒙语,回去一样做工作。”针对学员中的这种想法,王铎同志说:“我们作为有志于革命的蒙古族青年,不能只想土默特这么个小地方,应当想到整个内蒙古地区。要准备为整个内蒙古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而斗争,而工作。”
王铎同志的远见也体现在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和使用干部,几十年为自治区建设和发展培养选拔了许多优秀的干部。他天资纯厚质朴,但性格中亦有刚强的一面,原则性很强。举个例子。1944年冬,党中央为迎接抗战胜利,加强军队建设,决定在延安成立“炮兵学校”,号召各界青年参加炮兵学校学习。延安民族学院教职工积极响应,纷纷报名。蒙古族学员李存义、塔拉也报了名,成绩合格被录取。在准备入学时,王铎反对两人去炮校,引起争论。王铎力排众议,说:“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掌上明珠,不可等闲视之,‘机关枪不能当步枪用’!”李存义、塔拉因此没有去成炮校。解放后,李存义、塔拉均成长为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王铎同志的识见和果决可见一斑。
人的一生中难免遇到顺境和逆境,如何对待,是对人的考验。延安大生产中,王铎同志在烧木炭、开荒、打窑洞中模范带头,任劳任怨,组织大家优异地完成了任务,有领导在大会上表扬王铎是“我们的骏马先行”。王铎同志谦虚地说:“不敢当。我是老黄牛,是马前卒。我只是完成了党分配给我的任务。”其态度真诚,语言质朴。王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不避风险,不畏邪恶,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前门饭店会议”他不随波逐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努力维护“正义”的原则底线。在所谓“内蒙古二月逆流”后,他作为“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在内蒙古的代理人”被打倒,遭受迫害达6年之久。但看每次搞“大批大斗”,王铎同志都是首当其冲,挂大牌子,低头弯腰三四个小时。王铎像一棵大树,汗流浃背,却一动不动,凛然到底。见者无不动容。多年之后人们谈起,仍唏嘘不已;而王铎同志却轻松地说:“一个革命者,要经得起表扬,也要能受得了委屈。”在荣誉面前他不居功自傲,在委屈、挫折,甚至残酷的打击面前,他有浩然之气,铮铮铁骨。这是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
王铎同志宽厚仁慈,胸怀博大。有一件小事:王铎的秘书门德讲,1963年秋天,他和王铎同志下乡,住在老乡家的大炕上。门德睡着把被子踢开了,王铎起来给他盖上。一天,清晨醒来,见王铎同志坐在炕角,身上披着毯子。他就问:“您怎么没睡呀?”王铎说:“睡醒了。”其实,是自己打呼噜声音太大吵得首长无法入睡。一位曾在王铎身边工作的同志,“文化大革命”中给王铎贴了“揭批”大字报,沸沸扬扬一阵。“文革”后的一天,这位同志十分懊悔地来找王铎,一大堆赔礼道歉的话。王铎同志亲切地说:“历史已经过去。你在‘文革’后汲取了教训,提高了认识,这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好处。”后来,这位同志当了一个市的副市长。
王铎书记几十年在自治区主要领导岗位,位高权重,却从无架子。他重实际,不说空话,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他平实朴素,对人谦虚和蔼,可亲可近。他乐于结交普通人,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种地的,放羊的,烧锅炉的,扫院子的,送牛奶的,送报纸的,开车的,有委屈的,有困难的,有话说的,王铎同志总是恭敬相待,仔细听,一定听完,能帮助的帮助,不能帮助的劝慰。他有许多交往很深的民间朋友,也有不少一面之交的朋友。这些朋友见识的,是王铎同志的精神,是王铎同志的友善、和蔼、博大的胸怀,是作为领导者的王铎,也是普通人的王铎。
普通,朴素,是王铎同志的特点,也是他的优点。在人们的记忆里:春秋,王铎同志着一件穿了多年的粗呢子大衣,冬天,是军用棉大衣;布衣布鞋,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工农干部的形象不变。王铎同志不吸烟,不喝酒,勤恳俭朴,生活不讲究。跟了王铎同志多年的工作人员讲,没见过他请过一次客,没见过他送一件礼物给人。简单的生活,朴实的作风,严格的自我要求,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王铎同志如身着天然的防弹衣,不畏声色犬马,“糖衣炮弹”。
自己动手写报告、文稿,是王铎同志的一贯作风。内蒙古档案馆至今保存着自治区初创时期王铎的不少报告稿,蝇头小楷,工工整整,一页一页发黄的纸透着历史的清香,体现着王铎同志做人做事严谨的风格。门德给王铎书记当秘书15年,但没有一次会议的报告是秘书写的,也没有一篇文章是秘书写的。秘书的任务就是做好记录,把所要的材料和统计数字整理出来,王铎自己动手写,反复修改,一篇好的报告、讲稿就成了。王铎同志的文字总含着自己的风格。
善于团结人,是王铎书记的突出优点。这对于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领导尤为重要。无论汉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东部的、西部的,资格老的、年轻的,他都能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王铎同志在自治区主要领导岗位上几十年,慈善恭谨,温文尔雅,绵和细致,兢兢业业,岁岁年年,始终如一,从不倦怠,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如滴水穿石,功到必成。王铎同志的团结人,是他的能力,他的人品,他的智慧,他的功德所致。团结才能和谐,才能协同一致,克服困难,达成共同的目标。王铎同志在维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方面堪称表率。
王铎同志原籍辽宁,是个汉族干部。走上革命道路,来到延安。从1939年在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作少数民族问题研究,27岁,到1997年内蒙古五十年大庆逝世,85岁,近六十年,孜孜不倦,奋勉一生,奉献于党的民族工作,奉献于内蒙古这片热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铎同志无愧是内蒙古人民的儿子!今年是王铎同志的百年诞辰。在他老人家百年之际,我们应当纪念他,纪念他为自治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他为人处世的道德情操。
回顾王铎同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他的高尚品德,使我想起李白赠孟浩然的诗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句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此时对王铎老前辈的崇敬和感佩之情。王铎同志像高山一样坚定刚强,令人景仰,又像春天的草原一样百花盛开,清芬四溢,令人透亮。
王铎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布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