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走基层 看发展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家家住砖房 户户有产业 一个沙窝小村的十年巨变
内蒙古新闻网  12-09-28 09:26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初秋季节,走进奈曼旗八仙筒镇扎哈塔拉村,这里处处显示着富足文明的新农村景象:一条宽阔的油路纵贯南北,座座砖房依路而建,在集文化、政事活动于一体的村民综合活动中心大楼前,用于村民文化娱乐的“激情广场大舞台”赫然入目,舞台前文化健身广场太阳下坐着安祥的老人,祥和的田地与繁忙的厂房相映。

  这富足文明的新农村景象在10年前简直是扎哈塔拉人不敢奢望的,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十年前,村子四面黄沙,该村有村民280户,仅有5户砖房。昔日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产业结构单一,造成村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扎哈塔拉村所走过的艰辛和曲折,每个扎哈塔拉人都会铭记,并将继续前行。

  十年的变迁,折射出党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所带来的发展转变轨迹。

  “当时真是一穷二白,人多地少。原村址就离这2里地,是个低洼易涝地区,雨天出不了村。”站在健身广场边,村支书胡玉珠指着西南方向说。“这里原来是光秃秃的沙丘,为了有更多的耕地,我们移到了这里,原村址现在已成为600亩良田。”

  扎哈塔拉人尝到了迁移所带来的实惠和幸福。移民给扎哈塔拉村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许多变化,当年的发展思路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新农村。

  十年前,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当时也是制约扎哈塔拉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当时全村只有2000亩低产田,没有水源,只能用车拉水浇地,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自然就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通过国家实施的移民搬迁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使扎哈塔拉村2500多亩低产田一跃成为节水的农业和玉米高产创建的示范田,万寿菊、红干椒等经济作物也大面积发展起来。亩收入也从8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随着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村里又提出了“迁坟倒地”策略,此举全村共迁坟400多座,增加耕地300多亩。

  抓产业,兴工业是扎哈塔拉村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在扎哈塔拉村,到处可见忙生产的景象,两排红顶白墙、规格一样的小砖房分列街的两边,一些村民在砌建院墙。村支书胡玉珠介绍,那是正在建设中的容纳119户村民的养殖小区,户均10只羊和10头牛,羊舍已建完,10月底就可投入使用。在村北的经济开发区里,路、电、水、绿化,亮化等工程完备,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工业方兴。毗邻开发区一侧,占地近百亩的牛交易市场业已落成。该村还兴办了两座砖厂,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万元,并提供了70人的就业岗位,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

  家家住砖房,户户有产业。扎哈塔拉村富了,扎哈塔拉村大变样了,扎哈塔拉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也成为全旗对外的重要窗口。如今的扎哈塔拉人已今非昔比,农忙进农田,闲时进工厂,业余搞养殖,休闲进中心,人均纯收入照比十年前翻了六番,日子是一天过的比一天舒心。(侯显峰)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草原上的图书室
新学年开始了
带着毛驴闯市场
动态清零 零就业家庭
胜利者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秋菊绽放塞外青城
内蒙古博牙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运营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