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富足文明的新农村景象在10年前简直是扎哈塔拉人不敢奢望的,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十年前,村子四面黄沙,该村有村民280户,仅有5户砖房。昔日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产业结构单一,造成村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扎哈塔拉村所走过的艰辛和曲折,每个扎哈塔拉人都会铭记,并将继续前行。
十年的变迁,折射出党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所带来的发展转变轨迹。
“当时真是一穷二白,人多地少。原村址就离这2里地,是个低洼易涝地区,雨天出不了村。”站在健身广场边,村支书胡玉珠指着西南方向说。“这里原来是光秃秃的沙丘,为了有更多的耕地,我们移到了这里,原村址现在已成为600亩良田。”
扎哈塔拉人尝到了迁移所带来的实惠和幸福。移民给扎哈塔拉村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许多变化,当年的发展思路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新农村。
十年前,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当时也是制约扎哈塔拉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当时全村只有2000亩低产田,没有水源,只能用车拉水浇地,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自然就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通过国家实施的移民搬迁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使扎哈塔拉村2500多亩低产田一跃成为节水的农业和玉米高产创建的示范田,万寿菊、红干椒等经济作物也大面积发展起来。亩收入也从8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随着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村里又提出了“迁坟倒地”策略,此举全村共迁坟400多座,增加耕地300多亩。
抓产业,兴工业是扎哈塔拉村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在扎哈塔拉村,到处可见忙生产的景象,两排红顶白墙、规格一样的小砖房分列街的两边,一些村民在砌建院墙。村支书胡玉珠介绍,那是正在建设中的容纳119户村民的养殖小区,户均10只羊和10头牛,羊舍已建完,10月底就可投入使用。在村北的经济开发区里,路、电、水、绿化,亮化等工程完备,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工业方兴。毗邻开发区一侧,占地近百亩的牛交易市场业已落成。该村还兴办了两座砖厂,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万元,并提供了70人的就业岗位,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
家家住砖房,户户有产业。扎哈塔拉村富了,扎哈塔拉村大变样了,扎哈塔拉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也成为全旗对外的重要窗口。如今的扎哈塔拉人已今非昔比,农忙进农田,闲时进工厂,业余搞养殖,休闲进中心,人均纯收入照比十年前翻了六番,日子是一天过的比一天舒心。(侯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