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煤矿采访,下井总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更何况是在神东集团上湾煤矿——一个因现代化而闻名的矿井。
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工作人员又在记者的腰带上别上了一个烟盒大小的装置。“这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有了这个东西,在地面上,就知道你到了哪里,每个下井的人都有一个。”上湾煤矿党委副书记王英俊告诉记者。
“上湾矿现在有工业电视、综合自动化控制、安全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和车辆跟踪定位、井下移动通讯五大信息化系统,不仅地面上能全面监控,还和北京总部直接联网。”神东集团技术研究院陈卫军给出了更全面的解释。
王英俊的腰带上,比记者多了一个“盒子”。“这是监测有害气体的,我总比你们多点‘特权’吧。”王英俊似乎觉得记者有点紧张,就幽默了一把。
说实话,记者的“紧张”,不是担心安全,因为早就知道上湾煤矿以安全著称,而是按照以前下矿井的经验,要坐钢载机、猴车,有时还需要在狭小的空间穿行,需要相对灵敏的“身手”,正在暗暗叫劲儿。
然而,这个“暗劲儿”算是白使了~~经过安检之后,一行人坐上了一辆中巴,径直开进了巷道。
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王英俊告诉我们:上湾矿采用斜井———平硐联合开拓方式,主运输为变频胶带机运输,辅运输为无轨胶轮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矿工们下井,都坐这样的车”。
汽车在缓缓的斜坡上慢慢地驶向矿井深处,不时有相向行驶的车辆经过。不用显示“身手”了,记者凝神观看起了车内播放的专题片,对上湾煤矿的辉煌历程有了粗浅的了解———上湾煤矿2000年建成投产,核定生产能力1400万吨/年。在这个煤矿,安全、科技、效率得以有机结合,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经济技术指标。
矿井生产工效124.86吨/工,回采工作面工效674.76吨/工,创造了井工矿单井单面原煤生产效率最好水平。同时,该矿是神华、神东两级公司树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矿井,连续10年被评为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
专题片即将结束,窗外传来了隆隆机声,工作面到了。一个个巨大的液压支护排列成行,轰鸣的综采机正在向煤层深处推进,灯光下,亮晶晶的原煤顺着滚动的胶带,从黑暗的地下流向井口,再流向祖国各地。
“工作面采用的是7米大采高技术,是咱神东集团的首创,这些液压支架有140多个,每个架子的承载力是1800吨,可以确保安全。”陈卫军告诉记者。
大学毕业的曹景瑞已经在井下干了6年。做为综采队生产班的跟班副队长,他对这块掌子面了如指掌。每当一个班,他要召集队员们班前班后开两个会,并仔细勘察掌子面上的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排除安全隐患,制止不安全的行为。“刚开始下井时挺不适应的,现在得心应手了。”小伙子憨厚地笑着,露出白白的牙齿。
“煤质较软的地方,一个班一天可以采8~~~9刀煤,眼下这片煤质地较硬,一个班能采7刀左右”,曹景瑞告诉记者:“按现在的工作面算,1刀指的是长300多米、厚80多公分的切割范围,1刀可以出煤2300吨煤。”
“咱上湾矿的综采队,在全国煤炭行业也是赫赫有名的。2011年,综采一队全年完成原煤生产1178万吨,创造了一个综采队连续8年年产超千万吨的世界纪录。”王英俊自豪地做了补充。
曹景瑞的班上有12个人,其中大学生就有五六个。“可能外面的人对井下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对煤矿工人的印象还是傻大笨粗,但我们的机械化程度高了,技术水平高了,待遇也很不错,做为一个神东集团的煤矿工人,我感觉很骄傲。”曹景瑞简单地介绍了情况,就急忙巡查现场去了。
怕影响工作进度,记者一行结束了短短2个小时的采访乘车返回。阳光透过车窗,再次照在记者身上,曹景瑞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做为一个煤矿工人,能多出1吨煤,就是多为国家、社会作一份贡献,也就是多实现了一份自我价值……(记者 包牧仁 江新辉 刘国新 王玉琢 巴依斯古楞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