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许多居民都饱受噪音之苦,施工噪音、商业噪音、娱乐场所噪音冲破各种防护设施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l0月4日晚22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的“海亮二期”工地,工地门口不时有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从工地大门出入,工人们紧张作业,施工现场灯火通明,起重机、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车等机械运转时发出的噪音混杂在一起。记者不得不提高嗓门与项目负责人张忠打招呼。
“一些居民到现场来测量过分贝,确实超出了夜间施工所允许的噪音范围,可是工程不能停下来啊。”张忠告诉记者,企业对于晚上22时后不准施工的规定心知肚明,但混凝土浇筑这个步骤只要开始就没办法停下来,少的一次要十几个小时,多则20多个小时。企业也早就申请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但目前还在走审批手续。
紧临海亮二期的海亮广场E栋有不少住户,记者在电梯间看到张贴了抵制噪音的倡议书。居民赵女士说:“每个晚上都开工,吵得都神经衰弱了。”海亮二期工程附近民安乐小区居民反映,他们多次打电话举报噪音问题都没有结果,去年上半年他们联合起来到环保部门上访。经过多次反映和协商,负责打桩工程的施工队统一给部分居民支付了700元的噪音补偿。但今年其他居民继续申请补偿时,施工部门则不予理睬。
除了夜间施工扰民,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噪音以及商业噪音同样令人头疼。呼和浩特市环境监察支队政委黄宝华说,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噪音污染现象也越来越突出。环保部门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夜间施工的噪音投诉。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接到的567件环保投诉中,其中噪音投诉占46l件。
面对噪音,管理部门对此也是一肚子苦水。关于治理噪音污染并非无法可依,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对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的解读是:除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在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2002年实施的《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也有细则规定,比如,连续混凝土浇筑等特殊工艺可以夜间施工,但必须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才可以施工。
“可是具体监督起来,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黄宝华无奈地说,每年进入4月份,环保部门都会排查工地下发关于禁止夜间施工的通知,告知施工方注意事项。除此之外,还会安排执法人员24小时值班,晚上安排3人以上值班,l人接电话,2人出现场,监管人员往往是分身乏术。呼和浩特市环境监察支队有48人,执法人员仅30人左右,要负责监管l0l家工业企业、八九十家工地的污水、大气、噪声的管理。
一些执法人员也坦言,由于执法权限有限,监管十分乏力。环保部门的权限是要求其办理施工许可和排污申报,没有执法强制性,有的企业不接受处罚,也只能从对项目审批验收方面加以制衡。很多情况是现场执法人员来,噪音小了,但人一走工程便继续进行。
专家认为,部门职能交叉、执法主体多元分散是造成噪音整治力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亟须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最为关键的是,不少城市管理者对噪音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对此专家建议,各地要完善噪音防治相关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有的地方尽管制定了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但仍然比较笼统,需要更全面和详细的规定。
呼和浩特市环保局副局长贺天锁说,噪音治理问题不是环保一家能够完全处理的,应该多部门联合执法。比如,查到违法施工的企业,第一次进行批评教育,第二次进行处罚,第三次就可以移送建委,因为建委对施工单位有年审权,事关施工企业能不能承包工程。还可以预先交纳一定数额的噪音污染防治保障金。环保部门加大处罚额度,按照噪音处罚每次20万元的高限予以执行,把噪音处罚金用于补偿被扰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