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近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生农村牧区火灾15559起,导致113人死亡,10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800多万元,农牧区火灾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做好农村牧区的消防工作,已经成为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全区各盟市依托草原119网格化管理框架,坚持以党政主导为龙头,以志愿者力量为骨干,针对当地特色开展农村牧区消防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农村牧区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农牧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农村牧区建立网格化消防管理
全区共有696个乡(镇)、苏木,16633个行政村(嘎查),农牧民总户数123.6万户,农牧业人口超过146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05.6万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国家重要的农、牧、乳产品基地。近10年来,全区共发生农牧区火灾15559起,占火灾总起数的33%,火灾形势十分严峻。
针对严峻的农村牧区火灾形势,全区各盟市从落实职责、组建队伍、职能定位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以满足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为目的,推动了消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建设规范》等文件,明确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建设标准。各盟市按照公安部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旗县区、乡镇、村(嘎查)、农户消防工作职责和义务,逐层签订《消防工作责任状》,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村居委会各负其责、农牧民联防共治”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全区以乡镇、苏木、街道为单位划分了1524个“大网格”,以村、嘎查社区为单元划分了16160个“中网格”,以居民楼院、村组和居住点为单元划分40236个“小网格”,共建立基层消防管理组织5472个,发展基层消防专职人员14760名。
打造全民参与平台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消防力量的布局,全区各盟市坚持“实体、实战、实用、实效”原则,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专兼职消防力量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专职消防队22个,企事业专职消防队85个,政府专职消防队32个,义务和志愿消防队185个。
同时,各地将基层作为重点,在苏木(乡镇)建设“草原119”服务站,嘎查(村)建设“草原119”服务点,偏远的自然村、居住点、牧区嘎查指定消防警务联络员。乌兰察布市针对农村分布广、留守人员多的实际情况,指导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组织部门把农村消防组织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全市450名大学生村官工作业绩的硬性指标。巴彦淖尔市在全市18个乡镇建成农村消防站,发展农村义务消防队员2340名、农村消防志愿者7087人。锡林郭勒盟目前已经建成“草原119”服务站72个、服务点817个,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1300名,消防志愿者10060名。
目前,自治区696个乡镇苏木、16633个行政村(嘎查)已全部建立了专兼职草原119服务点。2012年以来,全区各地农村牧区基层消防组织共参与火灾等突发事件处置1493起,参与人数达2.16万人,开展各类巡查检查、宣传教育13.62万次,受教育农牧民396.8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