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好!”一进入“阳光家园”,一个个“大孩子”就会热情地向每一个新面孔打招呼。他们说话时喜欢左右晃动,表达时也显得有些吃力。他们中有人长着一张国际脸(唐氏综合症表现),有的完全看不出与常人有异。
而这群看起来像“大儿童”一样的“孩子”平均年龄都在18周岁以上,可他们的智力却只有3岁~5岁。这就是智力残疾人员,他们中有自闭症,有孤独症,有脑瘫,还有一部分后天性智力障碍。
这个家目前由28个“孩子”,4名康复师与6名护士组成。
康复训练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阳光家园一名叫刘倩(化名)的智力残疾学员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学校:“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来到‘阳光家园’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和老师朝夕相处,像一家人一样……我会永远敬爱和喜欢‘阳光家园’的老师们和这个温馨的家。”
而刘倩这位曾经的阳光家园学员,经过阳光家园老师们的康复训练,现在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家是每一个学员对“阳光家园”这个特殊学校的统一称呼,他们似乎也确实把这里当家。呼和浩特市康复中心于东升主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智残儿童在家和家长闹别扭,欲离家出走,走时,他赌气和家长说,我不要在这里待了,你们要再气我,我就回家。”
阳光家园是呼和浩特市智力障碍残疾人托养服务指导中心的名字,成立于2009年5月16日,由呼和浩特市残联领导,依托内蒙古第三医院康复中心管理培训,主要接收智力障碍残疾人,帮助智障残疾人得到康复,可以自食其力回归主流社会。
特色课程挖掘智障儿童潜能
“我们主要进行智力培训,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生活技能,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他们可以回归社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自食其力。”阳光家园杨建中主任说。
据杨主任介绍,阳光家园智障残疾人托养服务指导中心目前只接收15岁~25岁,中轻度智力障碍的呼和浩特市智残人员。这里的大部分学员都曾上过培训智力学校,可以与人做简单交流。阳光家园实行周托制,每周一到周五学校为这里的学员排满了进行康复培训的课程,而这些缤纷的课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与交流能力。
在阳光家园教师的课桌下,记者看到了他们的课程安排。数字计算、文章记忆、户外活动、体能、智力开发、生活职业技能培训、绘画、手工课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些特色课程如音乐、舞蹈课等。
6:30-6:50起床,整理床铺;6:55-7:15晨跑,7:20-7:30回宿舍休息、喝水;7:35-8:00早餐时间……在康复师课桌下与课程表一同摆着的,是一张详细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在这份共2页的时间表上事无巨细地规划出了一天的时间安排。
“我们这里的4名老师(康复师)都是本科毕业,他们有播音主持专业、舞蹈专业、美术专业,还有学幼教的。”杨主任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阳光家园”智残托养服务中心是目前全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智残康复指导中心,有床位40个,每两人一间宿舍,宿舍内配套设施完全。
“因为我们的门槛比较高,在进入康复中心时需要提供本市户口,和残疾人证明,还要进行专门的智力测验才可以,所以目前康复中心内的床位没有住满。”杨主任说。
目前,阳光家园智残托养服务指导中心已经成功培训出6名轻中度智力障碍学员进入社会,从事简单社会劳动。
但据记者了解,由于目前还没有对康复中心以后的发展做出明确规划,康复中心的学员没有一个明确的“毕业”时间,很可能造成满员后无法再进人的尴尬局面。
在这里梦想从不缺乏
“我以后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另一名学生吴萧(化名)甜甜地笑着告诉记者,“我忘记了我几岁,舞蹈是从电脑上看到,然后我模仿下来的。”这个看似有些健忘,长着一双大眼睛,外表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的漂亮女孩也有着她的梦想。
在这里,梦想从不缺乏,缺乏的却是人们对智障残疾人的关注。
金京是“阳光家园”的音乐老师,她就是杨主任口中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这个面目清秀的女老师从“阳光家园”刚建校起就加入了这个大家庭。面对旁人对她选择这份工作不解,她也只是用微笑回应。
“我们每天早上8点到内蒙古第三医院等通勤车,大概九点到康复中心,然后一直待到下午4点半下班,有时还要值夜班。在这里,似乎把一天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所以回家一般都懒得说话。”金老师说,选择到这里任教也是机缘巧合,但这里的老师的确需要付出比一般老师还多的辛苦与爱心。“每天一句话都要重复说好多遍。”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同在“阳光家园”任教的姬老师的认可:“来到这里后,觉得性格也有些改变,回家放松后就会变得很容易烦躁。因为把耐心真的全用在学生身上了。”
对于老师这样的付出,“大儿童”们也给出了相应的回报。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成为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的出色学生,也有获得全国第五届特殊奥运会乒乓球双打冠军,男子单打季军的学生,还有充满梦想,一直不懈努力的“孩子们”。
“我以后想成为一名作家,我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妈妈买给我的《好习惯好人生》。我喜欢音乐和美术课,我也喜欢这里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位老师。”这个表达流畅,声音纤细,性格腼腆的同学名叫关琦(化名),今年23岁,在他3周岁时,母亲就发现了他与正常孩子的区别,但还是坚持让他上完普通小学。
2010年,他来到“阳光之家”,他进入“阳光之家”的第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2010年6月30日,是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我来说却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因为这天我正式进入‘阳光家园’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又找到了回到学校的感觉,特别高兴……”
“如果不是自己孩子得了这个病,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前年,公交车才对智力残疾人免除了车票费,而福彩到现在也没有专门为智力残疾人拨款。就连身边的朋友,也很少知道智障残疾人康复中心在什么地方,只觉得有人接收这样的孩子就很好。”关琦的母亲是一位医生,她早已接受了儿子与正常孩子的不同,现在她想做的,就是让孩子得到尽可能多的社会保障。
三方合力撑起爱心家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财政部在京正式启动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从2009年~2011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共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各地开展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符合规定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居家照料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家庭,履行相应的申请审批程序后可获得资助。
阳光家园作为国家阳光计划的一个执行场所,在计划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补贴,家长交费(实际阳光家园只向家长收取每月600元的费用),承办机构各项减免以及社会捐赠。
到目前,阳光家园只靠前三项支撑着,社会捐赠还是一个空白。杨主任说:“曾经有一位企业家来我们学校考察过,但是看到我们的环境以后,觉得孩子们的条件还是不错,所以将捐赠转向了别的更加需要的地方。”(记者 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