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围绕“美丽中国”大做“沙产业文章”
内蒙古新闻网  12-11-30 15:30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在11月28日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生态沙产业高峰论坛暨项目推进会上,22家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总投资额为123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以治理和开发利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上千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不毛之地。这是内蒙古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内蒙古,既有辽阔的草原、绿色的林海,也有浩瀚的大漠,境内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是全国荒漠化和沙漠土地最为集中、生态最为脆弱、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其中,最西端的阿拉善盟2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就占去近10万平方公里,剩余区域为戈壁和荒漠草原,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左右,是内蒙古沙漠沙地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主要沙尘暴源头。

  有关部门曾测算,阿拉善盟的沙尘暴影响着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区市的空气质量,而乌兰布和沙漠每年要向黄河输入上亿立方米的沙土。因此,这里的生态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危及着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乃至京津等地的生态安全。

  近年来,内蒙古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以及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使阿拉善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并打造了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醉马草等产业。目前,阿拉善盟规划了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进行生态治理和农牧业开发。之前,这一示范区已吸引了维维集团、汉森集团和昭君骆驼产业集团等13家企业,意向总投资500多亿元,搞沙生植物种植、葡萄酒酿造、驼绒生产等。此次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的22家企业,将实施生物制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沙漠旅游、特色养殖、湿地保护、有机农产品生产等工程,集中发展生态沙草产业和新型能源产业。

  阿拉善盟盟委书记云喜顺说,这一示范点远期目标是要在黄河西岸形成占地3400平方公里的特色优势产业园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今后,当地将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绿色产业之路,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念活“靠沙吃沙”生态经。“这里是钱学森先生构想沙产业理论的处女地,我们要让阿拉善成为实践钱老理论的前沿阵地。”云喜顺说。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已故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阿拉善盟境内参加火箭、导弹发射试验期间,发现这里的梭梭、肉苁蓉等沙生植物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后来,钱老结合系统工程理论,于1984年正式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理论。

  “钱老曾经指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利用尖端技术搞现代农业生产。”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秘书长郝诚之说,钱学森先生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以及沙漠不仅要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内蒙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区已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开发了沙棘、甘草、沙柳、肉苁蓉、螺旋藻、羊绒等多条产业链,并整合、集群为新型的沙产业体系。其中,甘草、苦豆籽、沙漠葡萄、沙地西瓜、莜麦、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带动着上百万农牧民增收致富,也给沙地披上大片绿色,使得内蒙古的沙漠、沙地扩展在总体上得到了遏制,局部地区已在好转。过去的10多年里,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实施生态建设面积1.18亿亩。

  “沙产业确实像钱老断言的那样――前途无量,我们已经深深认识到钱老理论的重要性,并且把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写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说,尽管内蒙古在沙漠治理和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他表示,今后内蒙古仍将结合钱学森的理论,围绕“美丽中国”大做“沙产业文章”,让更多地方走上“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记者贾立君)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辅导员“各显神通”
惜别警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雪入户说盛会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