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家长何时能放手?
内蒙古新闻网  12-12-03 15:41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11月29日,呼市市民米二柱和老伴又要去学校接孙子了,一人骑自行车,一人步行。

  在这座城市,接孩子的样式五花八门,米二柱只是一个特殊的样本。骑自行车的,开轿车的,骑电动车的,步行的,浩浩荡荡几百人,每当中小学快放学时,家长们聚集到学校附近翘首企盼。

  大量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毫无秩序地停在学校附近,更有不少小商贩夹杂于人流、车流之中,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呼和浩特许多学校门前上演。不仅使学校周围的交通瘫痪,还给孩子们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中国式接送孩子:

  为了接送孙子和孙女放学,米二柱和妻子桂青,已经两个月没有见面了。

  米二柱和妻子桂青是退休职工,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在呼市一家事业单位朝九晚五地上班,接孙子孙女的任务便落在了米二柱和妻子桂青身上。

  米二柱的大儿子在南茶坊附近住,孙子米窦窦在南茶坊小学上学。每天早晨7点,桂青徒步将米窦窦送到学校后,回家收拾家,买菜做饭。10点左右,桂青早早来到学校门口,等待孙子放学。将孙子接上后,徒步回家,安顿孙子吃完饭后午休,下午再将孙子送到学校后,到附近菜市场买菜闲逛,下午4点左右,来到校门口等着孙子放学,接上孙子后,徒步回家,稍作休息后便张罗做饭等待儿子、儿媳下班。

  米二柱的二儿子住在桥华世纪村,孙女米琳琳在呼和浩特民族实验小学上学,因为学校离家较远,米二柱每天骑自行车担负起接送孙女上下学的“重任”。

  “因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家离得较远,平常孩子们上学没时间走动,星期天还有特长班要上,所以我跟老伴儿已经两个月没见面了。”米二柱无奈地说。

  父亲爷爷分段送

  75岁的李老汉本来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但自从孙子上学后,李老汉便忙了起来。

  李老汉的儿子大李在五里营住,每天早晨6点50分,大李开车将孩子送到三十六中附近,交给每天7点多按时在此等候的父亲李老汉后去单位上班。

  李老汉骑自行车将孙子送到锡林南路小学,看着孙子进入校门后,骑自行车返回家。下午4点孙子放学的时候,李老汉便早早地在校门口等候,接上孙子回家,孩子吃过饭后,等待下班的儿子来接孙子回家写作业。只有在星期天的时候,李老汉才能休息一下。

  邻居充当临时“保姆”

  家住西把栅附近的单身男子徐先生,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上班的地点在中山西路附近,平时工作相对很清闲。

  徐先生的邻居李先生夫妻俩都在南二环附近上班,女儿粉粉在锡林南路小学上一年级,两家的关系融洽。因上班地点与粉粉学校较近,徐先生便充当了粉粉的临时“保姆”。

  每天早晨6点50分,徐先生开车接上粉粉,来到锡林南路小学附近一起吃早点,吃完早点后,将粉粉送进学校后上班。下午4时,徐先生开车到粉粉学校接她放学回家,路上粉粉还经常将学校好玩的事情讲给徐先生,到了小区后,两人分头各回各家。

  “因为两人经常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学校的老师误以为我是粉粉的父亲,有一次还拉住我通知我开家长会。”谈起这件事,徐先生觉得啼笑皆非。

  为接孩子放弃升职

  宋琳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平常的时间表是: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去单位工作,中午加班将单位的事情处理完,下午4点左右接孩子放学。

  11月中旬,宋琳接到单位领导的通知,说宋琳在职期间业务能力强,希望宋琳可以转岗位当编辑,欣喜若狂的宋琳在老公下班的时候,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跟老公分享。

  “那你们编辑是不是从下午开始工作呢?”宋琳的老公问她。

  “对呀!”宋琳说。

  “那以后孩子上下学怎么办?”老公的问题,让宋琳从欣喜若狂转为冷静。

  经过多次与老公商量后,宋琳打消了这个升职的好机会,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继续选择了能接送孩子的工作。

  姥姥姥爷当陪读

  胡峰与妻子郑蓉在四子王旗开着一间家电销售店,平时郑蓉负责在店内销售,胡峰负责送货。

  胡峰的父亲身体不好,平常家里里里外外都靠母亲照顾。眼看着8岁的洋洋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能让洋洋受到更好的教育,胡峰在呼市购买了一套房子。而由谁来照顾洋洋,夫妻俩经过多次商量,决定让洋洋的姥姥、姥爷来呼市照顾。

  一开始,老两口犯了难,都不想背井离乡到不熟悉的地方生活,经过郑蓉多次劝说,老两口才勉强同意。

  郑蓉陪着父亲接了几次洋洋,渐渐地洋洋的姥爷也对这条路熟悉了,便独自骑着自行车接送洋洋。现在,姥姥照顾洋洋日常起居,姥爷负责接送,夫妻俩配合得很默契。

  放学时周边如市场

  11月28日16时左右,在赛罕区锡林南路小学附近,200多名家长站在马路对面,大量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毫无秩序地停在学校附近。

  16时10分,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家长们相互你拥我挤,互不相让,秩序嘈杂如集贸市场,企图从穿着一样校服的学生中,寻觅到自家孩子的踪影。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刚过马路,家长们将自己的孩子领上,然后将孩子抱上自行车或电动车或扶着孩子进入小轿车,然后旁若无人随意调头离去。

  百辆车随意停路边

  11月29日16时左右,在新城区苏虎街小学门前,近百辆轿车排着长达百米队,等待接放学的孩子。

  “一到4点左右孩子们放学的时候,这条路几乎就处于瘫痪状态,全是开车来接孩子的家长们。”在苏虎街小学附近开超市的李先生说。

  16时20分左右,宋琳女士从老师的身旁接过孩子后,把孩子的书包拎过来,将准备好的一杯热水递到孩子手中。“先暖暖手。”边说边将孩子扶进副驾驶,开车回家。

  宋女士仅是这些家长中的一个缩影。

  家长一对一接送孩子

  16时左右,不断有家长赶到校门口,和不断走出的学生流会合,整个校门口显得非常热闹。

  刘女士每天都要按时出现在校门口,接读四年级的儿子,之后骑自行车驮着儿子,匆忙赶到附近一家英语培训学校,之后便坐在培训学校的校务室内,等儿子放学。

  刘女士称,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她辞掉工作专门在家看孩子。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为什么还要接?对于这个问题刘女士迟疑了一下。“现在都是这样的啊,每家都一个孩子,家长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回家。”

  在学校门口,来接孩子的家长和学生几乎是一比一的比例,没人接的学生屈指可数。

  在采访中,家长们均表示,孩子放学路上的安全是最担心的,担孩子不能独立回家等等。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希望学校有专门的校车能帮忙接送孩子,这样就会为他们减轻重担。“每天为了接送孩子,几乎都不能好好上班。”很多家长这样抱怨。

  “我其实三年级的时候就能自己找回家了,但我爸妈不放心,老是要接送我。”五年级的石磊偷偷跟记者抱怨。

  石磊还称他们班一大半的同学都是家长接送,一些离家近的学生便自己独自回家。

  在接孩子放学中有一群人,特别引人注目,在他身边围绕着10多个孩子。

  “我家开小饭桌,中午放学的时候我会来学校接孩子回家吃饭、睡觉,下午的时候一些父母因工作忙不方便接孩子,也托我去接。”在中山西路附近开小饭桌的张军,边说边将孩子聚到一起。

  学校:错时放学,缓解交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学校都采取不同时段放学,缓解附近的道路交通拥堵。

  例如,锡林南路小学一年级16时10分放学,按照年级高低,逐一每间隔10分钟一个年级放学。而苏虎街小学则一年级16时20分开始放学。

  “学校对于家长们来接孩子放学的做法也能理解,但是目前学校也没其他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按照不同时段放学,家长接学生错开时段,缓解附近的交通。”苏虎街小学一名在送孩子的辅导老师李老师说。

  对于学校为何不购买校车解决这个问题,李老师说:“学校开会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但具体执行的时间还不清楚。”

  记者了解到,目前呼市中小学拥有校车的学校,寥寥无几。

  交警:普及校车还需时日

  “学生上下学高峰期,我们专门成立护学岗,确保过马路的学生安全通行,也对因接孩子导致拥堵的交通进行疏通。”呼市赛罕区交警支队五大队刘警官说。

  刘警官称:“对于一些家长随意停车、随意开车掉头、压黄线等行为,交警部门也做出相应的处罚。”

  记者还从交警部门了解到,目前,呼市很多大、中、小院校并没有自己学校专门的校车,所以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家长们接送孩子上下学这种现象,随着各个大、中、小院校校车的普及,这个现象会慢慢消失,但是目前对于校车的配备和使用还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需要一定的时间。

  回民区作为拥有186辆校车的呼市最大的校车大户,回民区交警大队在采访中表示,根据《条例》,公安交管部门除对校车及驾驶人进行严格审查外,还将对校车行驶线路和停靠站点等,会同教育行政等部门,按照安全、方便、就近和兼顾社会车辆通行需求的原则审核确定。

  专家:让家长放手还不现实

  对于孩子已能独立,家长还是对孩子不放手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院院长助理、系主任常宝说,在现实条件的影响下,让家长松开孩子的手,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首先是交通安全环境,目前,别说是小学生了,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就能保证安全出行。

  其次,现有的治安环境还不能让孩子安全走着回家。在孩子被拐卖、无故丢失等此类案件还难以杜绝的现实情景中,孩子自己上下学也许只会让这样的案件有增无减。

  在城市中,很多孩子居住在距离学校较远的地方,这样的路程让孩子连续倒几趟公交车,一来存在安全隐患,二来时间也允许。

  对于一些人称普及校车后,就可以解放家长缓解交通压力,可是目前的教育投入和交通安全形势都是一个问题。校车接送能不能做到完全免费也是一个问题。(记者 齐晓英)

[责任编辑 赵静 ]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辅导员“各显神通”
惜别警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守护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