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前天给家里每个人都买了新口罩,因为外婆听说了很多关于最近北京等地持续雾霾天气的报道,担心恶劣的天气会给呼市带来影响。”王女士拨打本报热线反映说,周围很多亲朋好友都纷纷去购买厚实的口罩,以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那么,呼市会中“霾”伏吗?对此,记者分别采访市气象局、市环境监测站等进行证实,呼市未来三天都以晴好天气为主,不会出现雾霾天气。
部分市民抢购口罩
张女士家住北二环亲亲我家小区,每天清晨都有出去跑步的习惯,近日,她发现早上的空气没有往日那么好了。“每天早上我都出去跑步,前几天我感觉跑一会儿就呼吸不顺畅,似乎空气里有很多难以吸收的东西。天微亮的时候,能见度也非常低。”张女士说,除了自己亲眼目睹的天气情况外,她又看了很多关于北京等地雾霾天气的报道,于是立刻购买了跑步机,晨练改为室内健身。“如果外面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本来是锻炼身体的晨练反而成为对身体有‘威胁’的事情了,于是就买了一个跑步机,准备尽量减少外出。”张女士说。
在中山路上的两家药店里,药品导购都表示,不少市民前来购买医用口罩。一位张姓导购对记者说:“挺多上了年纪的人过来询问购买口罩。”记者在呼市12区生活网上看到了一篇名为《今天,你戴口罩了吗?》的帖子,网友“肥猫177”在帖子中说:“最近北京等地持续雾霾天气,不知道对呼市有没有影响,你们说戴口罩好使吗?都是环境污染留下的祸根啊,低碳出行吧大家,不然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在怎样的环境里生活啊!”网友也回帖表示,雾霾天气是因为空气污染严重造成的,提倡大家低碳出行,才能造福于子孙后代。“同呼吸,共责任。只有我们今天把环保当成每个人的事情来对待,才能尽可能的保证我们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网友“泅渡”回帖说。
未来三天呼市天气晴好
昨日10时,记者来到了市气象局,气象台预报员张志杰对于市民的疑虑作出了解答。她说:“呼市未来三天都是以晴好天气为主,不会出现市民所担心的雾霾天气。呼 市风力大,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加上本身污染不严重,所以不会出现像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天气情况。”
那么“雾”和“霾”两种天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雾比霾的空气湿度要高,呼市只出现过轻雾天气,而这种天气不涉及到天气预警。在呼市气象台的监测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类似北京等地出现的雾霾天气状况。”张志杰对记者说。
8个站点24小时实时监控
那么首府目前的环境空气质量如何呢?空气指数是否达标?带着疑问记者又来到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室的韩见弘主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韩见弘告诉记者,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10通常把空气中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其中PM2.5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颗粒物长期在空中漂浮,漂浮的过程中表面沾染了大量的致病菌和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人体呼吸会进入到支气管内部对人体肺部有影响从而造成危害。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从1月11日至14日有三天出现了轻微污染天气,这里是不包含PM2.5在内的三项污染指数计算出来的,这三项指标是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计算的指数,得出11、12、13日三天是轻微污染的状态,形成的因素是市区内静风污染物得不到扩散,空气中湿度比平时高所以导致出现了轻微的霾的天气出现。随后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市共设立了8个环境监测站点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
名词解释
雾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香港天文台称烟霞。)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专家呼吁:市民少开私家车低炭出行
专家介绍,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空气质量指数与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单以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根据2012年监测后统计数据,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合计是348天,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一天。面对市民关注的冬季呼市空气质量不好的情况,韩见弘也做了解释,他说:“冬天北方地区尤其是呼市主要锅炉使用煤炭燃烧、及扬尘污染、尾气污染的问题严重,所以空气质量相对来说不如其他季节。采访中韩见弘介绍说近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也加强了监测密度并及时将数据报送相关部门。市民也可以登录中国环境监测官网(http://www.cnemc.cn/)查询。
最后,韩见弘也提醒市民,出现污染天气时,市民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外出则应选择防护口罩进行保护,老人和婴幼儿应避免出门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颗粒物吸入肺部导致生病。“环境污染每个人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现在也呼吁市民低炭出行,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过自身的行动爱护我们的环境,对减排做出一点贡献。”面对记者的采访和日益严重的环境,专家也作出了这样的呼吁。(记者任敏佳 实习记者周健 图/实习记者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