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15岁的尿毒症患者肖博博在北京解放军309医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经过7个多小时的手术,父亲肖海青的一个肾被取下来,移植到肖博博体内。身高1.75米的肖博博被病魔折磨得体重只有80斤,懂事的他从手术室被推出来时,见到母亲刘利枝第一句话就问:“爸爸怎么样?”
“谢天谢地,谢谢医生护士,谢谢报社记者,谢谢给我们捐钱的好心人。”刘利枝在电话中激动地对记者说。手术前这几天,刘利枝处于极度焦虑中,她担心手术风险,担心丈夫的身体,担心孩子的后续治疗,更担心同样患上尿毒症的小儿子。肖博博的名字有两个“博”字,4岁的弟弟肖宇博的名字也有一个“博”字,父母原本希望两个孩子将来都能考上博士,哪料到博士还没影儿,两个孩子都被查出了尿毒症。面对病魔,夫妻俩必须“放手一搏”,从死神手中夺回儿子的生命。
家住乌海市的刘利枝和爱人肖海青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经济拮据。去年,两个儿子肖博博和肖宇博均被查出尿毒症后,为了给孩子治病,家中已经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借钱越来越难。几近绝望之际,肖博博求学的乌海市第十二中学联系上了《乌海日报》社,为肖博博求助。报纸刊登出系列报道后,这个不幸家庭的遭遇引起当地社会广泛关注。短短几个月,他们陆续收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的爱心款45万元。有了这笔救命钱,1月3日,夫妻俩卖掉自家平房,将小儿子暂时托管在亲戚家,带着大儿子来到北京解放军309医院求医。
在医院,配型成功后,父亲肖海青决定捐出自己的一个肾,挽救儿子的生命。“博博的病情等不及肾源,我们也买不起肾源,用他爸爸的是唯一选择。”刘利枝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有慢性肾炎,不能捐肾给孩子。 (记者白江宏 通讯员郭秀莲)
大病医保,脚步再快一些!
采访刘利枝,这个不幸的母亲总是泣不成声。尽管有媒体奔走呼吁,有好心人慷慨解囊,但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太多了。家中收入来源没有保障,两个儿子都患上了尿毒症,自己的肾不能用,丈夫只能给大儿子捐一个肾。小儿子怎么办?两个孩子的后续治疗费用怎么办?
对于很多困难家庭来说,生大病简直等同于一场灾难。媒体呼吁、社会爱心救助可解燃眉之急,但毕竟还得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给予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出于基本医保最高赔付额度底、很多家庭依然无法承受大病负担的考量,2012年8月31日,万众期盼的“大病医保”政策出台了,在此之前,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大病保障制度。目前,很多地方的城乡居民已经尝到了“大病医保”带来的好处,那种“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小康家庭”的梦魇已经离他们远去。
然而,目前还有不少像肖博博这样的家庭,还未被大病医保的阳光惠泽,正在疾病和贫困的旋涡中挣扎,渴求资助与关怀。诚然,实现大病医保需要充分的制度和物质准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然而,病魔不等人,生命只有一次,一个家庭的幸福破碎了,就难以重塑。在此,我们要替肖博博们切切呼唤:大病医保,脚步快一些,再快一些!(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