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记者见到付京生时,他正在修理一辆出了毛病的垃圾清运车。“一定是皮带坏了”,听了一下车发动时的声音,他判断说。打开机箱盖,果然是皮带出了毛病。
1.75米的身高,看上去五大三粗,但一幅眼镜却让他略显斯文。正如名字透露的,他确实出生在北京。1958年,1岁时,父亲支边带他来了乌海。“干环卫咋了,人无论舞台大小,能干好就不容易。”付京生常常这样向置疑的人解释,也如此安慰自己。
他高中毕业后留在当时的乌达矿务局农场。身为副局级干部、乌达矿务局工会主席的父亲说:“你别指望我,自己能干啥样算啥样。”不久,他因吃苦肯干就在公司出了名,成了先进典型,但岗位从农场调到综合服务公司,又调到综合厂,1998年干上清污掏粪的工作。后来,矿务局将环卫交给地方,他成了乌达环卫局职工。
他不仅掏粪,还没事琢磨修车。买书借书,结合实际钻研了一套简便易行的汽车维修技术,车辆有点小毛病,不用送修理厂,他就给鼓捣好了,节省了费用。他因此还获得了汽车驾驶和维修工人技师职称。如今,他负责全局80多台车辆清运垃圾车、铲车、装载机的管理和维修。为节省维修费用,他常从报废车辆上找零件安到别的车上,几年来,拆光了8辆报废车辆上的零件。
虽然已经56岁了,但付京生多年养成的习惯改不了,一有活儿就抢着干,节假日班上有急活儿,一接到通知马上往过赶。乌达环卫局党委书记张利民说:“老付每天是最早到的,走得也最晚,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让人敬佩,去年单位推选先进,大伙都说,只有老付最够格。”
去年11月,付京生自掏腰包8万元,又借了15万元,终于从破旧的平房搬进了84平方米的保障房。“没啥不知足的,这辈子过得充实就好。”他笑得十分坦然。(记者 于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