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如何让猪肉安全上餐桌?
 

市民正在选购猪肉

  快过年了,老百姓都在备年货,肉是餐桌上的主角,怎样上的餐桌,安全吗?1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的美通食品批发市场,径直来到肉食品批发区,想知道这个“大众年货”的销售情况。卫生安全吗?

  从新城区驾着私家车赶过来的王琳琳一边挑选,一边说:“烧红烧肉、炸肉丸子、蒸扒肉条是过年时家里必备的老三样”。

  一直在美通食品批发市场做猪肉生意的刘老板告诉记者,“年关到了,市民有烧肉、灌肉肠的传统习俗,对猪肉的需求量比平时增加了不少,以前只做半天的生意,现在一天到晚都在接待顾客。”

  记者问起猪肉是否安全时,他伸手指了指猪肉上盖的蓝色“滚花”说:“放心吃吧,这些猪肉都是从正规屠宰场进的,这就是标志。”

  “呼和浩特现在有个猪肉追溯系统,你拿着购肉小票,往终端设备上一放,就知道猪肉从哪来的了,甚至这些猪吃过什么料,打没打过防疫针都一清二楚。”另一位摊主连忙附和。

  记者随后来到呼和浩特动物检疫所,对这个猪肉追溯系统一探究竟。

  检疫程序严格吗?

  据呼和浩特市动物检疫所王所长介绍,为确保市民春节吃上“放心猪肉”,检疫所对猪肉市场采取了很多监管措施,在生猪产地、屠宰场所和批发市场,都制定了一道道严格的程序来把关。市民购买猪肉时,只要注意两点就行了。一是看猪肉上面盖的检疫检验章,二是看经营户的检疫证明与屠宰猪是否相符,只要有这个检疫证明印章,就证明猪肉通过了有关部门检疫,是合格的。

  记者随后来到县府街的瑞天龙屠宰场,一位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生猪的检验检疫流程。

  这里待宰的生猪,都有产地开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面写明了起运地点、目的地,以及户主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即使有些经销商在产地逃避检验检疫,运到呼和浩特市也过不了关。因为每头生猪的耳朵上都有“耳标”,上面印有编号,通过编号,可查找到生猪的真正产地。

  记者详细了解了一头猪从头到脚的检疫过程。生猪经过脱毛后,检验师会在猪头上划一刀,这叫“破咬肌”,主要是看咬肌里是否有囊虫。若有囊虫,立即就地焚毁。检疫完头部后,传送带将生猪传送到内脏检疫区。健康的猪肺呈粉红色,放在水里会浮上来,病猪的肺颜色发黑,出血点多,呈泡沫色或暗红色。与发现囊虫就要销毁不同,内脏器官有病变,只需将病变的器官割除就行。然后就是胴体检疫了,检疫的主要任务是检查肉体是否色泽鲜艳、有无病变组织等。这一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检测旋毛虫。旋毛虫和囊虫一样,存在于膈肌中,一旦发现,需要立即销毁猪肉。

  最后一道检疫程序是滚花。割去猪淋巴、黄膘、黄脂后,才可用蓝色油墨滚上检疫合格的图花。这道工序结束后,工作人员就会立刻摘除肾上腺、淋巴结、皮上腺这三处有毒部位。经过这些程序,猪肉就可以送到农贸市场了。

  如何选择放心肉?

  由于渠道等原因,还有些不合格的猪肉在市场上出售。比如,患有猪丹毒的猪,肉中淋巴结肿胀多汁,红如樱桃;患败血病的猪,肉中淋巴结颜色暗红出血肿胀;患猪囊虫病的猪,肉中有黄豆大小的白色透明水泡;患猪瘟病的猪,肉中淋巴结有出血现象,皮肤有大小不一的鲜红色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呈紫色;死猪肉,周身的淤血呈紫红色,脂肪灰红,肌血暗红,在血管中充满着黑红色的凝固血液,切开后腿内部的大血管,可以挤出黑红色的血栓来,剥开板油,可见腹膜上有黑紫色的毛细血管网,切开肾包囊扒出肾脏,可以看到局部变绿,有腐败气味;有没有“瘦肉精”,要看猪肉是否具有脂肪,如猪肉皮下就是瘦肉或仅有少量脂肪,有可能是“瘦肉精”猪肉;注水肉,要看肉是否不耐存,表面有水光,切面淡红色,脂肪呈淡红色。注水肉肌纤维肿胀,手摸有水感,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菌大量繁殖,手摸表面会粘手。注水肉指压凹陷处不易恢复,没有弹性,断面有液体流出。

  专家提示,发现猪肉中带有上述症状,消费者千万不要购买。特别是淋巴结,它布满猪的全身,往往不易剔除干净。淋巴结是防御病菌的“卫士”,里面有许多的细菌或病毒,吃了这种不剔除干净的淋巴结肉(俗称“花子肉”),容易诱发疾病。(文/图记者 达古拉)

[责任编辑 赵静 ]

西北第—大温室
送去温暖
雪域苏尼特 风情骆...
32家企业青城招贤
【救灾】捐助灾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两会影像
鹿棋围猎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