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餐桌上:光盘净碗光荣,铺张浪费可耻!
 

  记者手记:近期,各大媒体里,“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词。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都经过耕种、收获、运输、加工的漫长跋涉来到餐桌,细想想餐桌上哪一筷子夹起来的不是汗水?浪费是多么奢侈和寡德的事情,昨天父辈们还在给我们讲述困难时期挨饿的经历,今天,我们就像患了失忆症一样对着“剩宴”露出麻木的表情;昨天祖父们还在为了活命而闯关东、走西口,今天我们却为了薄薄的一层面子而背弃了节约的美德。有人建议,为餐桌浪费出台法规,但法不是万能的,最严苛的制约不在法条里,它应该在我们的骨子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顶着烈日在地里劳作。(拍摄于2012年夏)记者  哈丹宝力格 摄

  

  这桌饭菜剩的很多但消费者婉言谢绝打包。记者 赵 丹 摄

  吃剩下的菜,服务员主动为顾客打包。记者 赵 丹 摄

  酒店经营者普遍认为,造成餐桌上的浪费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普遍碍于面子多点菜,吃剩下又不好意思打包。婚宴、政务宴请和商务宴请的浪费最为严重。“我区注册的餐饮企业共6万余家,多年来浪费的现象可谓是触目惊心,大型商务宴请每桌浪费率能达到20%—30%,餐桌浪费太严重了。”内蒙古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郭海旺对餐桌上的浪费,非常痛心。

  减少浪费两头堵

  1月27日,呼和浩特某贵宾楼宴会厅有4份包席。姚方明作为餐饮执行经理分外紧张,因为酒店刚刚定下一个内部规定,即服务人员必须主动拿着打包盒对顾客进行征询,如果做不到,服务员、主管和销售经理就要承担每桌40元的罚款。这个简单的做法,让酒店这几日的打包率,从不到30%提高到近70%。

  这家酒店的服务员,每人手里有一张小纸条,对提醒客人打包服务进行了规范。小纸条上写着:某某您好,我看今天咱们点的菜挺多的,浪费了也可惜,咱都该响应国家的号召,我帮您打一下包吧。除此,在客人点餐时,服务员必须根据客人情况给予提醒,避免点菜超量造成浪费。

  “消费者主观上是不想浪费的,但碍于面子只能适当多点,服务人员提醒在客观上能减少浪费,即使没吃完打包回家吃,也减少了浪费。降低消费者的单次就餐消费额,增加回头率,对酒店也是好事。”雷永杰从事餐饮业多年,熟悉顾客的消费心理。

  围餐不足分餐补

  在北京IT行业工作的马妍,刚刚参加完一个自助餐婚宴,所有菜品水果都自取,肉食根据个人需要现烤,感觉棒极了。而与此相对照,内蒙古饭店每周婚宴包桌达4到5份,3000多元一桌的菜品,消费后要剩很多,但几乎没有东家打包。酒店曾建议东家将10个热菜改成8个,在提高热菜菜品档次的同时减少数量。但是,为了取个十全十美的彩头,东家们大都不同意。

  婚宴浪费,跟我们的习俗有很大关系。中国人讲究富富有余,餐桌上的四喜丸子,几乎每桌都得浪费三分之一。“我看到电视公益广告里被倒掉的鲍鱼,感觉那道菜油太大了,浪费是必然的。作为餐饮业,首先要做到把每一筷子食物都做得好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内蒙古饭店副总经理张梦星这样认为,比如手把肉,精选料就能避免盘子里剩下很多肥肉。同时让服务人员在培训环节就知道,每个人一餐的食量(包括酒水、饮料),大约为1500克,主动提醒客人点餐适当消费完打包,对于减少浪费很重要。

  在满洲里开西餐厅的李振强认为,西餐的分餐比中餐的围餐要浪费得少,围餐的量本身就比较模糊,不如西餐那么好控制。店里的俄罗斯客人,不管几个人吃饭,每上来一份饭菜,就要均等分到各自餐盘里,连盘子底上的油都用面包擦干净吃掉,值得我们学习。

  吃好不浪费也是一门技术

  王俊峰是呼市某大型餐饮企业的店长,入餐饮行业已近20年。他说:“餐饮业和20年前比,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菜系、菜品极大丰富,做到根据季节和客人群体不同,点出荤素、颜色、冷热、营养搭配都合理的菜,是个技术活,实属不易。”

  郭海旺认为,现在的大型商业宴会缺乏宴席设计,下一步应引导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平台,科学点菜,减少浪费。此外,行业协会要考虑从行业角度规范菜谱,推出内蒙古的标准菜谱,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记者 赵 丹)

[责任编辑 赵静 ]

两会影像
春运大幕开启 各方...
“黄马甲”服务春运
发展温室农业生产
实干兴邦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两会影像
手写春联受欢迎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