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正月初二,记者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树林子乡深挖地村采访,走近一户农民家时,看到门外停着一辆白色越野车,家里人很多,当说明来意后,主人杨东热情地邀请我们回家,品茶,喝酒,拉家常。
初二也可以说是河套地区春节最红火的一天。按当地习俗,大年初一要登门敬拜长辈,尤其是成家的要敬拜公婆。大年初二,成家的人要夫妻双双敬拜岳父岳母,没成家的、年龄大的便要亲自走访最亲近的人,或者感恩以往、上一年帮助过自己家的人。
在杨东家,今天是同辈人聚会,他的弟弟妹妹带着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四五户人家大大小小二三十口人春节大聚会。
主家很精干,种着一百四五十亩地(其中自家40多亩、承包别人的100亩地),养着大大小小100来只羊。
记者高兴地问,这您家一定是生活很好了?他说,在村里比较,种养技能还可以,生活也还算好,但是担子很重啊。
儿子鹏鹏念高中时,为了让他能考上好大学,我送他到二百公里以外的包头市读高中。考住华南理工大学后又在广州念了四年大学。以后又考到上海念硕士、博士。从大学开始就在外地,七八年了,尽管孩子尽量节俭,但也花费不小。女儿在西安上大学,也有两年了。两个孩子同时上学,费用不低啊。我们农户利用圈养的方法养羊成本很高,一年出栏四五十只羊,收入也就是个三万元左右,往年种地也能收个三几万元。但去年遭灾了,差点没收回本钱来。我们家全靠节俭生活。夫妻二人都年过五十了,我们不舍得雇工人,不舍得用机械,尽量自己干,种百十亩地、喂百十来只羊很吃力。但是,我的希望就是,他们毕业后,儿子学汽车专业,不用从事农业劳动了,女儿学美术设计,也不用回农村了,他们通过学习的通道,走向城市了。
老杨娓娓道来,围坐饮酒的大人们无不露出自豪、羡慕的情态。记者暗喜,谁说河套人过年唯有斗酒才能取乐,这家人的话题也不是其乐融融吗?
老杨的弟弟指着桌子对面的一个小伙子说,今天遇巧了,我们亲戚的这个孩子也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小辛毕业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的是军事专业,在军营工作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应,又到中学教书,然后又重新考读硕士、博士,现在仍在读博中。人长得精干,看不出他已经有三十岁了,谈话中,有思想,有见地,有激情,也是一支“潜力股”。
更巧,桌边,还有鹏鹏的一位在广州读书时的同学,也是硕士毕业,已经在北京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工作,也特地从一百来里地的临河赶来看望同学。
他们言语不多,对大人的对话,静静地听着。不时用眼神交流,偶尔也会意一笑。有时也表达一下农村孩子进城后的忧虑。
短短的中午两个来小时,这家人家谈的都是孩子的事,上学的事,毕业的事,就业的事。同时,与记者探讨,孩子将来怎样学习和就业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更有发展前途。
老杨的弟弟弟媳、妹妹妹夫有在城里工作的,也有在农村务农的,但从衣着、谈吐、见识,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很不错的人家。
老杨对鹏鹏说,爸爸文化不高,一辈子没成了大事业,你和我交流如果有困难,以后就多与你这个记者叔叔通话,他见过世面。
老杨的二弟吩咐这三个孩子,农村孩子在城里也不要过分悲观。你是靠知识吃饭的,只要学到真正的高科技,没房、没车、没媳妇都不怕。只要你是社会上紧缺的人才,终归会有人喜欢你,爱护你的,也能找到你的意中人。你可要知道,女方家也是想找有品德、有才华的女婿的。
老杨的三弟说,你们几个切记,在城里工作,不论在政府,还是在企业,一定要遵循三点,不偷,不抢,不贪。我们农村人就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的,犯法的事情我们不能干,承担不起。
边说话,边喝酒……,有切中主题的教诲,有曲曲迂回的微醉表达。但,是实话,心里话,农民的话。其中,有文化味,有哲学理,有经验谈:流淌着农村人对城市的观察心得,对儿女未来的期盼描绘,对美好日子的理解和表达……。
农村人,农村话,春日的河套平原,流淌着淡淡的香……。(内蒙古日报记者 梁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