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进入倒计时,许多中小学生穿梭在商场、超市挑选喜爱的文化用品,十几元的转笔刀、二十几元的笔袋、一百多元的书包……记者发现,首府市面上价格越来越高的“开学装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文具淘汰速度加快,浪费现象在开学之初尤显突出。
开学“经济”升温
“每年开学前几天,文化用品都会迎来热卖期,像中性笔芯、橡皮、作业本、铅笔这些文具,家长都会一次性买很多,甚至批发。”呼和浩特义乌批发市场底楼的文化用品店主告诉记者。
记者在呼市义乌、祥和、通达等市场发现,选购“开学装备”的学生、家长络绎不绝,各类文具占满柜台,这些产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商家为吸引孩子,从设计到促销都非常用心,比如灰太狼、阿狸头像的橡皮擦、书包,指甲油、照相机样式的涂改液、双层能变形的文具盒,有的文具用品装成大礼包销售。
记者看到一位家长拿着一沓作业本和一筒中性笔,一手还在翻找笔记本,“孩子四年级了,语文课就得备作文本、生词本、练习本、作业本,好几个,还得买个装订质量好的笔记本专门记老师留的作业内容。”这位兰姓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开学的用品就要花费三百多元。
一年半三个书包
开学大量选购文具,都能物尽其用吗?“每年开学都要更换一次学习用品,学校里的孩子大都这样,家里条件还行,就尽量满足孩子吧,也是鼓励孩子新学期学习要更上一层楼。”通达市场,领着孩子挑选文具的杜女士说。
记者在通达商场内随机选择了10名家长和学生询问,为什么要在新学期更换学习用具并且大量购买?8位学生表态,半新不旧的文具没有新鲜感,新学期就应该有“新面貌”,肯定要重新置办。10位家长则表示,更换新文具能够增加学习兴趣,为新学期开个好头,而且孩子“打着学习的旗号”要求的事情一般不会拒绝。
“期末考试的时候买了好几根笔,还好好的,又看见喜欢的样式了,非得买。”冯女士说,自己的女儿正在上初二,笔记本没完全用完过,一年半已经换了三次书包了,“刚上初一就买了新书包,初一下学期就不背了,说是夏天要换个浅颜色的,这学期又说她的书包太普通,同学的好看,重新换了一个。”冯女士无奈地说。
节俭“不过时”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开学买文具并不是因为缺少,而是没有了新鲜感,笔记本用了一半,中性笔还能换芯,橡皮只是被染色,文具盒也是划了痕迹……开学带热了经济也催生了浪费。
就此,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陈红艳表示,新学期,新气象是值得提倡的,但家长应该深刻理解“新”的内涵,不应该从物质角度过分追求新面貌,盲目跟风,滋生孩子相互攀比、虚荣心强等不良心理,更应该从心态上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陈红艳表示,提倡节俭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今天,更应该从学生抓起,让他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建立节俭的生活习惯。(本报记者 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