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玉米跟别人的有啥不一样?”
“我的是‘水果玉米’,生的就能吃。”
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一到驻地,就被团团围住,这个有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博士头衔的农民,已成了内蒙古代表团的“明星”。
大家对他的玉米充满好奇,“不仅含糖量比普通玉米高,氨基酸和维生素也多。”还不满30岁的小马自豪地说。
2010年,小马博士毕业,进入一家央企搞研究,领着1万多元的月薪,成了一名标准的“白领”。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提出辞职,非要回家种“水果玉米”。
小马的家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不愿意了:“找个稳定的工作不好吗?这博士白读了?”朋友们也不理解:“可以留在大城市,为什么还要回农村?”“惜才”的领导主动提出“停薪留职”:“你可以去试试,不行再回来。”
可是小马态度坚决,他说:“我就是想干点事儿。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真心热爱农业,热爱那方土地。”
就这样,他头也不回地到了家。
2010年底,“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但乡亲们接受不了“新鲜事物”,谁也不愿加入。
“要说服农民,就得用效益说话。‘水果玉米’比大田玉米每亩能多收入两三百元钱呢!”小马拉着父母先种,还开着面包车到18个村轮番做工作,又给农民争取来了农业综合开发补贴和科技推广补贴,自己补种子、补化肥、补地膜……
加入的农民越来越多了。从2011年的406亩,到2012年的3000多亩,小马的玉米地年产值已经达到了四五千吨。
“高兴吗?”
“高兴啊,但我最高兴的还是能帮助乡亲们致富。现在平均每户有10亩地,每年能增收两三千元钱。”
其实,小马灿烂的笑容背后,满是心酸。
成立合作社的第一年,租来的冷库距种植基地有50公里,需要一次性拉货,连装卸工都不愿干了。小马自己上场,500多袋玉米他从晚上10点扛到次日凌晨2点,连续干了一个多月。
冷库断电,一晚上损失了6万多块钱,他自己承担。
为了帮农民收割,他自己家的玉米烂在地里……
“我也动摇过,也偷偷哭过。可这是我的梦想——帮助农民增收,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我在日记里写过,为了梦想拼搏,就需要仰望天空的实干,需要跪着前行的努力。”
“你打算怎样当好代表?”
听到记者的提问,小马低头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扶了扶眼镜认真地说:“我是新代表,没啥经验,但是我来自农村,代表农民,我真的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反映的情况我都记下来了……”
看来,小马带来的不只是玉米,还有父老乡亲们的嘱托、信任和沉甸甸的责任。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