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租车已成市民出行的快捷方式之一,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据相关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市区出租车拥有量为5568辆,而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在2010年已达286万人,在车流高峰、交通拥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春节过后,上班族开始上班,各中小学也陆续开学,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又继续上演,并且有持续升温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拼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常规”选择,也成为出租车行业的“潜规则”,针对市民们普遍关注的打车难、拼车等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拼车很无奈拼车很受伤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时候乘客拼车都是“被愿意”的,由此产生的心理失衡往往导致双方矛盾爆发。
“我并不反对拼车,谁都不容易,是吧。但出租车司机也不能硬搬平时的标准收费,应该适当减免乘车人的车费。”市民刘先生认为,出租车不是“招手停”,其服务应具有唯一性。“实际上,很少有司机在拼客时为乘客减少车费。”
市民李先生则对一些出租车司机不尊重乘客的权利颇为不满。“有些司机走一路拉一路,见人就想拉,但不征求先上车乘客的意见。”李先生说,这种情况应该好好整治一下了。
市民王先生向记者反映,有时候为了挣更多的钱,出租车司机还会以“不顺路”、“太绕路”等各种理由“拒载”两人以上的乘客,甚至个别司机有时会让乘客为拼车绕路多出的费用“买单”,“不过贴钱这种事情不常见,大部分司机还是很讲究的。”
市民杨女士在一次打车过程中,拒绝司机途中再次拉客的“拼车”行为,被司机冷嘲热讽:“你不是本地人吧,在呼市打车哪有不拼车的?都像你这样,我们跑出租的就得喝西北风去了。”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对于出租车拼车现象,很多市民表示很无奈,但是迫于交通压力和恶劣天气等因素,又不得不接受。家住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山路海亮广场附近上班,平时上下班高峰期“能打上车就不错了”,还不至于挨冻,至于是否拼车,自己已经不在乎了。
陈女士因为上班要签到,所以在她看来,出租车拼车有时也是一种救急方式,“只要能到目的地就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