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记者调查】拼车:不得不接受的行业“潜规则”
内蒙古新闻网  13-03-11 10:43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如今,出租车已成市民出行的快捷方式之一,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据相关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市区出租车拥有量为5568辆,而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在2010年已达286万人,在车流高峰、交通拥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春节过后,上班族开始上班,各中小学也陆续开学,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又继续上演,并且有持续升温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拼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常规”选择,也成为出租车行业的“潜规则”,针对市民们普遍关注的打车难、拼车等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拼车很无奈拼车很受伤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时候乘客拼车都是“被愿意”的,由此产生的心理失衡往往导致双方矛盾爆发。

  “我并不反对拼车,谁都不容易,是吧。但出租车司机也不能硬搬平时的标准收费,应该适当减免乘车人的车费。”市民刘先生认为,出租车不是“招手停”,其服务应具有唯一性。“实际上,很少有司机在拼客时为乘客减少车费。”

  市民李先生则对一些出租车司机不尊重乘客的权利颇为不满。“有些司机走一路拉一路,见人就想拉,但不征求先上车乘客的意见。”李先生说,这种情况应该好好整治一下了。

  市民王先生向记者反映,有时候为了挣更多的钱,出租车司机还会以“不顺路”、“太绕路”等各种理由“拒载”两人以上的乘客,甚至个别司机有时会让乘客为拼车绕路多出的费用“买单”,“不过贴钱这种事情不常见,大部分司机还是很讲究的。”

  市民杨女士在一次打车过程中,拒绝司机途中再次拉客的“拼车”行为,被司机冷嘲热讽:“你不是本地人吧,在呼市打车哪有不拼车的?都像你这样,我们跑出租的就得喝西北风去了。”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对于出租车拼车现象,很多市民表示很无奈,但是迫于交通压力和恶劣天气等因素,又不得不接受。家住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山路海亮广场附近上班,平时上下班高峰期“能打上车就不错了”,还不至于挨冻,至于是否拼车,自己已经不在乎了。

  陈女士因为上班要签到,所以在她看来,出租车拼车有时也是一种救急方式,“只要能到目的地就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刘俊霞 ]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哥儿们,太危险了!
秀球技
整治大货车
蒙古族皮画:艺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度巴斯克节
生态和美引来更多候鸟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