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消费提示:“见码就扫”或致手机中毒
 

  二维码,目前已经成为商家促销,团购消费和信息互动的主要手段。二维码的出现,衍生了许多商机,但目前由于该技术在安全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手机中毒,甚至恶意扣除话费。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3·15”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二维码背后暗藏安全风险,切忌“见码就扫”。中消协提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开始逐渐增多。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一个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软件或视频等,以诱导用户进行扫描,达到获取推广费用或恶意扣费的目的,目前已经有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

  本报提示消费者,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一定要问清楚来源,切忌盲目扫描。同时,网购和手机支付更加需要谨慎,一定要要看清网站域名,最好是在信誉较好的大型网站进行手机扫描网购,避免被钓鱼网站欺骗。同时,如果您的手机已经与银行卡进行绑定,则对此更需注意,最好不要在与手机关联的银行卡内存钱过多,以免损失。(记者李振南)

[责任编辑 魏佩 ]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哥儿们,太危险了!
秀球技
整治大货车
蒙古族皮画:艺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度巴斯克节
生态和美引来更多候鸟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