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市民不分类
呼市街头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往里一看,“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充斥着果皮、烟头等不可回收的垃圾,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则混杂着塑料袋、饮料瓶、宣传单等可回收垃圾。
3月12日,在中山西路民族商场公交站点,一位刚刚走下公交车的男士随手将一个饮料瓶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当记者问他是否了解垃圾需要分类时,这位男士不屑地说:“扔进去就不错了,哪儿有时间分类。”
记者就如何正确使用分类垃圾筒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这其中有小学生、大学生、上班族及老年人,10人中有6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分类,3人知道却图省事乱扔,只有1人能做到准确归类投放垃圾。
市民方俊坦言,自己想过扔垃圾的时候进行分类,但有的时候分不太清什么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最后随便扔了。在大多数市民的意识中只知道“报纸和饮料瓶可以卖给收破烂的”换点零钱,至于其他的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完全不了解。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习惯将垃圾往垃圾箱里一扔了之,很少考虑分类投放,加上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缺少了解,垃圾混放成了普遍现象。
环卫工人“混收”垃圾
真正的分类处理,环卫部门收集分类垃圾时,需要同时派出两辆垃圾收集车分别收集。到了垃圾中转站后,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送到垃圾填埋场,可回收垃圾则另行处理后再将部分有用的垃圾卖给回收站。那么呼市目前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呢?
当记者询问一位环卫工人,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是否按照分类倒入垃圾车时,环卫工人说:“用不着分类,除了建筑垃圾,其余所有垃圾都倒垃圾车里,一起拉走。”
3月13日9时,鄂尔多斯大街上一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垃圾箱。他把可回收垃圾箱的垃圾倒入不可回收的垃圾箱,然后又一起倒进垃圾车里。
据了解,目前呼市的环卫工人在收集垃圾时,基本采取“一车装”的方式,然后由压缩站压缩,最后被送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