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辛与质疑声中工作
3月5日凌晨3点25分,内蒙古医院心内科CCU病房走廊里的盥洗室。
“还有比这么挣钱更辛苦的?”护工郝明理一边在水盆里使劲儿揉搓着他的裤子,一边颇有点儿悲愤地说。
作为一名职业护工,洗衣服是郝师傅打发漫漫长夜的一种方式。郝明理来自山西平鲁,几年来一直做护工,已经是一名老资格的护工了。他在呼市没有住处,这在护工中非常普遍,反正每天的24小时都要在医院里度过,租房子显然就是多此一举的浪费。
收入是一天240元,当然,有的护工要的多一点,可以达到每天300元。过年期间,郝师傅在呼市第一医院做陪护,那一段时期,每一昼夜的收入可以达到500到600元。当然,那只是在过年期间才能拿到的工资。
郝明理每天最多能睡三四个小时,那还是在病人家属来陪护的情况下。所以,只要一有空,他就到走廊的无人处卷起一支旱烟,狠狠地吸上几口。
郝明理的经历是护工们真实生活的缩影。连续不断、昼夜不停地连轴转,普通人确实根本无法承受。
采访中,不少病人和家属对于护工们每昼夜200到300元的收入颇有微词,认为护工们的收入实在是太高了。对此,护工们都是一肚子的苦水。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做护工的许瑞瑞说,呼市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10元,护工们都是24小时连轴转,因此,200到300元的日工资其实还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点儿偏低了。
记者采访发现,呼市几乎所有医院病房门口都写有家属探视的时间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医院真的执行探视规定。当然,这很受患者家属和护工们的欢迎,大家普遍认为,不认真执行才体现了医院方面的人性化。
而认真执行的,则获得不了什么好评,比如呼市一家医院的住院部,严格规定探视时间,不允许家属或者护工待在病房里。对于护工们来说,这种规定无异于砸他们手里捧着的饭碗。
但目前的状况除极个别医院外,大多数医院都是睁一眼闭一眼。
归口管理任重而道远
呼市卫生局的白金娥女士,长期在医疗系统从事管理工作,她根据经验推测,以目前呼市各家医院的条件来说,百忙中还要忙于管理护工,显然是鞭长莫及。
因此,她认为,最好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由社会机构来协调显然更加稳妥。
记者试着拨打了呼市几家家政服务公司的电话,因为这些公司的广告上都写有“全天候提供月嫂、保姆、医院陪护”的内容,然而,却被告知“最近护工手里有活儿”抑或“原来的那两个护工,现在联系不上”等等。看来,就连这些中介机构,也很难有效掌握和联系到护工。
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乌志江副研究员,他认为,归口管理和持证上岗肯定是解决护工难寻和护工难以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因此,目前的这种状况在短期内肯定还要存在下去,但随着护工重要程度的不断提升,这一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会被列入到议事日程中,因为毕竟,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记者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