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画是我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历经10余年发展,现在的皮画处于十分尴尬的历史阶段。一方面是大量廉价的仿制品充斥着市场,充其量可以称其为工艺品;另一方面鲜有精品诞生,偶尔出现也只是在同道中人互相转手。皮画要真正发展成一门艺术,甚至成为草原文化的代表符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春,柳树已经冒出了嫩芽,城市也随着逐渐上升的温度热闹起来。在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各家铺子也都把藏了一冬天的商品搬到室外来,向游客展示着各种诱惑。随便走进一间铺子,十有八九都会摆放着各式的皮画,售价也从百元左右至万元不等。在老街东南有成片的民族商品店,也都无一例外在售着皮画。似乎皮画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个民族文化符号。
踏进任何一家内蒙古民族特色商品店,人们都可以看到皮画的身影,而且绝大多数价格并不高,100多元钱就可以买一幅了。可是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些皮画不过是在皮革上的喷绘,是机器批量生产的产物。这些画的立体感十分粗糙,只是有一个大致的凸出皮革表面的造型。用内蒙古漠上行皮画艺术店老板王志刚的话说:“充其量算是工艺品。”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市面上出售的普通皮画几乎都是利用机器喷绘出来的,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就可以生产10张。这样制作出来的皮画除了材料和粗糙的立体感之外,它的价值有多少呢?塞上老街蒙荣民族工艺品店店主徐荣说,这样的皮画就是卖个材料费,顾客还嫌贵。
另一方面,何芳的皮画却有着天壤之别。记者是一个不懂美术的人,但是对比何芳制作的皮画和市面上的皮画,高下之分立见。何芳制作皮画喜欢用雕刻的方法,在选料上就十分讲究。厚实、柔软而光泽度好的牛皮是必须的。经常为了找到一张好牛皮何芳会驱车数百公里,从上百张皮子里挑选最好的。但即便是同一张牛皮,因为部位的不同,皮的质地也不一样,出来的作品也会存在差别,这些都需要制作者以自己的经验来把握。在制作上,何芳的每一张皮画都需要长达数天甚至数十天的时间,一笔一画纯手工制作。曾经有一张20厘米见方的皮画,何芳整整做了13遍才制成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样制作出来的皮画,就像是皮上的雕塑,见者无不赞叹,价格更是以每平方厘米计算。
皮画不同于皮革制品,从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起,它的实用性就几乎不存在了。在人们的观念中,皮画就是材料、制作和形式独特的一种画,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供人们欣赏是它唯一的功用。脱离了实用性,皮画这种文化产品还能发展下去么?答案是肯定的,王志刚就举了宜兴紫砂壶的例子。宜兴紫砂壶作为茶具的功能几乎没有了,价格也动辄数万元,却还是一壶难求,为什么呢?“因为那是艺术品”,王志刚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翟禹认为,皮画作为一个已经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化商品,无论是工艺化的大众产品还是艺术化的精品,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我们现在所担心的是把它当成艺术来创作的人太少了,只有何芳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艺术家。艺术化的精品才真正体现文化精髓,大众化的工艺品如果湮没了艺术化的精品,是不利于发展和传承的。
在内蒙古皮画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划分,就是将皮画创作分成了商业派和学院派,何芳就是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哪一派,大家一致认为产业化是发展皮画艺术的必经之路。
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皮画市场现在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王志刚就担忧地告诉记者,现在皮画行业比较混乱:缺少大企业的带动,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创出品牌;缺乏行业规章制度,没有有效的市场管理,混杂着不正当竞争;从业人员水平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现在还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由于缺少精品,顾客对普通工艺品的价格就非常敏感。为了迎合顾客,商家便尽量降低成本,在批量生产中,创作的成分越来越少。甚至于有不少厂家连制作材料也偷偷换成了革,已经不能称之为“皮画”了。皮画产业正处在困窘当中。
如何让皮画产业尽快走出目前的困境?王志刚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应该做更多的工作。譬如组织专家开会座谈,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进入皮画行业等等。
翟禹认为,作为草原文化的代表符号,皮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他说:“皮画产业归根结底是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大师’的作用。赵本山就带动了东北二人转的大发展,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什么呢?”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即便是业内公认的皮画艺术第一人何芳,她的主要创作方向还是绘画,皮画只是个人爱好。真正把皮画当成自己主要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还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在蛇年伊始,内蒙古师范大学已经在筹备皮革艺术专业,我们期待着将来能够从中走出引领皮画艺术大发展的大师。
皮画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古代游牧民族放牧牛羊,皮革在生活中使用十分广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对美的追求逐渐强烈,于是带有图案的皮制品逐渐多了起来。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何芳老师就认为,皮画诞生之初可能有更实用的功能,就是在皮革制品上作标志,以方便辨认。渐渐人们开始用天然的矿物颜料将符号或文字染成彩色,于是最原始的皮画诞生了。
但是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皮画只依附其他形式存在,譬如作为马鞍的装饰图案。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从事皮革工艺教学多年的李金生老师创造性地将传统皮革工艺技术与现代绘画雕塑艺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出牛皮工艺画,并于1994年、1996年两次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其中有一项特殊的专利就是牛皮工艺画起鼓的方法,使得牛皮工艺画具有了立体的质感。
李金生的创新激发了内蒙古民族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皮画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展现形式呢?2003年,一个叫八尾禄的日本老艺人,自带牛皮来到草原,告诉牧民的后代,皮革除了能做成精美的装饰品和日用品,还可以作画。这在当时对内蒙古的艺术家们震动很大,被喻为内蒙古皮画艺术创作代表人物的何芳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从事皮画创作的。
虽然只有短短10多年时间,但是今天的皮画制作技艺已经相当丰富。我们能看到的皮画除了有丰富的色彩,还有雕、烫、凿、敲等多种创作方式,具有传统国画和油画所无法具有的立体感,让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