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来到牧民罗卜森拉西家,进行入户访谈。
启动仪式上,一位牧民把小孙子也抱来“感受氛围”。
采集水样。
听讲座,访牧民,栽黄柳,取土样……4月16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37名学生,来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查干淖尔嘎查的实践实训基地,参加由环保部等部委发起、自治区环保厅承办的大学生环保社会实践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设立于2004年,是全国第一个完全以蒙古语授课的同类专业,致力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据该专业创建者之一的娜仁图雅教授介绍,学院2007年起和当地建立合作,在查干淖尔嘎查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安排学生前来,参与生态修复治理和监测环境变化,并采集土壤和水源等样本,返校后进行实验分析,研究更进一步的治理对策。
“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的到来,对于帮助当地牧民和基层干部树立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是非常给力的‘正能量’。”正蓝旗副旗长柒拾捌告诉记者,查干淖尔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草原生态十分脆弱,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当地采取“乔灌草”结合的修复治理模式,适宜栽乔木的地段植树防风,适宜栽灌木的地段栽植黄柳等需水量较小的固沙植物,同时大面积恢复草原植被,效果不错。
“今年我们的学生实践和环保部门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内容更加丰富了!”娜仁图雅说,经过前期治理和修复,目前这里的沙丘大都转化为固定和半固定状态,各项生态恢复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她介绍,通过入户调查和观察学习,学生们也能从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得到有关生态文明的传统教育和启发。(记者 黄永锐 通讯员 杨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