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市绥远将军衙署:都市里的“塞外”
 

  记者杨一枫

  我们经常在历史书里看到“塞外”这个词。按地理位置来说,呼和浩特市(简称呼市)应该算是古时的塞外。再看今天的呼和浩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哪里还有塞外的影子?

  不过,呼市的闹市中心有这么一个地方,你一进去,就仿佛立即远离了尘嚣,沿着呼和浩特历史的脉络悄悄地穿越到塞外,这就是被称为“漠南第一府”的绥远将军衙署。

  回望绥远城

  将军衙署的大门临着热闹的大街,街对面是衙署当年的照壁墙。那墙辉煌壮伟,在晨光里熠熠生辉。站在照壁墙后望着街对面的衙署大门和门里影影绰绰的廊檐庭树,历史的风尘仿佛扑门而出,向我们招手。

  穿过衙署的殿堂,转过衙署的重门,看过百年的丁香树,我那沉浸在繁杂事务的心立即清静了下来,开始在塞外之城的过往中游荡。

  呼和浩特早期的城市雏形是归化城,就是明代三娘子建的三娘子城。归化城大体位置在今天的呼市西部,被老百姓称为旧城。有旧城当然就有新城,那么新城在哪里呢?

  我站在将军衙署干净沧桑的院子里,就是站在了呼市新城里。当年,呼市新城名唤绥远城,而绥远将军衙署就在绥远城的中部,是城中最重要的建筑物。清朝雍正年间,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防御漠北可能突发的不测,决定修建屯兵之城。屯兵之城当然要在民居之城之外,但距离又不能太远,所以后来选定了距归化5里地的四王庄南面的一片坡地。今天,从新城到旧城也差不多五六里地的距离,开车不堵车的话七八分钟即可到。

  绥远城建成于1739年,因城内多是满族同胞,常被称为满城,又因绥远城是满洲八旗兵的军事重镇,也称其为驻防八旗城。晨光照着树影悄悄地在将军衙署的院子里移动,滑过我的身体,移上了正堂东厢房前的那一排旗子上,旗分八色,代表八旗。看到旗子在微风里轻轻抖动,我忍不住去想象当年满城旗人的样子。

  绥远城兴建之初,改山西右卫的健威将军为绥远将军,移驻绥远城,办公地点就是这将军衙署。

  以武立威的将军衙署

  绥远将军衙署,是绥远城内主体建筑,正门在今新城西街,后门在建设西街,署内为六进院落,清帝共授78任绥远将军驻防于此。据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宣教主任张静说,清朝时十三任驻防将军一品大员的办公驻地只剩下绥远将军这一处了。

  清朝时绥远将军地位崇高,是塞外边疆要员。在大堂里,我看到栩栩如生的泥像:绥远将军居中而坐,气势威严,两旁侍卫昂头挺胸,一派肃穆。最有趣的是客座上的巡抚大人,正起身离座,躬身向绥远将军汇报情况。

  “巡抚大人都对绥远将军毕恭毕敬,可见在塞外一带,手握重兵的绥远将军的地位之高。”张静的介绍恰到好处,正在我们的眼神落在泥像上的时候为我们点了题。泥像人物身上的皮毛饰物与大堂内早春的寒冷都让我神回漠北、情牵塞外,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一座古城的雄浑苍凉景象立时跃然脑海。

  就在门前照壁上,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屏藩朔漠”四个大字,是1890年绥远将军克蒙额所书。屏藩有遮蔽保卫意,朔漠即北方大漠的意思。虽然身处车水马龙之中,但这四个大字仍然可以把人的思维带入到那荒漠苦寒的古塞外。将军衙署要镇漠南漠北,统领塞外,必然要横刀立马,以武立威。堂前猎猎而动的飞龙八色彩旗已显出苍凉的威风,而不远处的铁弹大炮在晨光里更是凛然生威。抚摸着大炮斑驳的身躯,仿佛自己站在城头,俯瞰大漠,风吹发辫。后院中的兵器架也为这份苍凉威武增添了劲力。

  以武立威,更要以和安邦。在物品展示室中,我们看到了满蒙姻亲关系图,这张图实录了满蒙皇族及亲贵的通婚情况,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可见,清朝时期塞外卫戍,一靠武力,二靠姻亲。

  高楼环抱的古香古色

  3月份的呼市,依然清冷。室内阴寒,踱步室外,阳光洒在身上,增添了暖意。抬眼望去,久在北京的我顿时眼睛一亮:湛蓝的天空,透过屋檐上的脊兽望过去,格外心旷神怡。那是塞外的天空啊,尤其在光秃秃的钻天杨的映衬下,一碧如洗;一阵鸽哨响过,一群白色的点急速俯冲下去,将眼光带到了低处。低处便可见林立的高楼了,这一圈古香古色的“塞外”就这样被高楼环绕,抱围其中。

  穿堂过室,在历史中徜徉,缓步于那雕梁画栋的清朝韵味之中;轻轻推开镂花的堂门,但见一缕阳光洒在梁柱之间和玺彩画上,一份塞外的宁静弥漫在心头。

  走着走着,猛然一抬头,看见横于大门之上那一道彩虹般的现代建筑,那便是呼市鼓楼附近近年修建的立交桥了。从这个视角望过去,在飞檐跳脚的古色上头,赫然来了一道现代的横笔,不禁让人心惊片刻,而又转瞬释怀。因为这是城市建设者无意的冲突,并没有破坏什么,反倒增添了许多反差的兴味,让人在闹市中一跨步,便进入到一种苍凉的宁静中,然后在这宁静中浸淫许久,偶一仰首,又见了那许多的现代元素。更有一桥从天而降,为这份宁静托了一个底,让心重归现代人定位。也许,这就是旅游的妙处吧,有人把这唤作真实的穿越。

  桥上,车流滚滚,不禁想象,那车中,是否也会有人在拥堵的一刹,向桥下,向这方古色的宁静中,投上一瞥,看看这都市中的“塞外”呢?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哥儿们,太危险了!
秀球技
整治大货车
蒙古族皮画:艺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度巴斯克节
生态和美引来更多候鸟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